
康华中医
以下对《医学实在易·卷五·肿症》篇核心方剂进行系统解析,结合病机、配伍及临床要点深度阐释:
一、五皮饮——治标通利之剂
组成:
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各1.5钱),生姜皮(0.7钱)
煎服:常规水煎。
方义:
“以皮治皮”:五皮皆走体表,行皮间水气,尤适头面四肢水肿。
分工:
茯苓皮+大腹皮 → 导水下行(利水消肿)
桑白皮+陈皮 → 宣肺理气(开水之上源)
生姜皮 → 辛散走表(发汗除湿)
特点:药性平和,“不动脏腑”,宜水肿初起或体虚不耐峻利者。
二、导水茯苓汤——重证水肿专方
主治:水肿危候(遍身如烂瓜、喘满难卧、尿闭如割)。
组成:
泽泻、赤茯苓、麦冬、白术(各3两)
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各1两)
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各7.5钱)
服法:
常规:1-2两药 + 灯芯草30根,煎服;
重症:5两浓煎,五更服(借阳气升发助药力)。
配伍精要:
| 药组 | 作用 |
|---------------|-----------------------|
| 泽泻+赤茯苓 | 利水渗湿(主攻) |
| 白术+麦冬 | 健脾护阴(防利水伤津)|
| 桑白皮+紫苏 | 宣肺开郁(提壶揭盖) |
| 槟榔+大腹皮 | 行气破滞(气行则水行)|
| 木瓜+灯芯草 | 舒筋通淋(缓尿痛) |
现代应用:肾病综合征、心衰重度水肿。
三、麻黄类方——开鬼门发汗消肿
1. 麻黄甘草汤
组成:麻黄3钱,甘草1钱(先煮麻黄)。
作用:
麻黄:开肺发汗 → 水从汗解;
甘草:和中护胃,缓麻黄峻烈。
关键论述:
“肿症以汗愈多而愈妙”——与伤寒过汗亡阳不同,水肿发汗属给邪出路。
2. 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上方加附子1.5钱。
转方意义:
附子温肾阳 → 从“发汗利水”转向“温阳化气行水”;
适阳虚水肿(畏寒肢冷、脉沉迟)。
四、济生肾气丸——温肾化气行水
组成:
六味地黄丸 + 肉桂1两 + 附子5钱 + 牛膝1两 + 车前子1两
服法:蜜丸,灯芯草汤送服3钱(日2次)。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权(小便短少+气喘)。
增效点:
牛膝引药下行 + 车前子通淋 → 利水强于金匮肾气丸;
灯芯草汤送服 → 增强利尿通淋之效。
五、神仙九气汤——情志致肿奇方
组成:姜黄、香附(炒,等分研末)
服法:5-6钱,盐汤或温酒送服。
命名深意:
“九气”: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内经》情志致病);
作用:
香附疏肝解郁 → 治气结、气乱;
姜黄破血行气 → 治气滞血瘀之肿。
壶隐子验案:善治情志相关性水肿(如更年期、焦虑症致“肤胀”)。
六、关联方剂提要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姜枣):
肿症后期脾虚水泛的基础方。
小青龙汤/真武汤(见《伤寒》):
小青龙:外寒内饮之肿(咳喘痰稀);
真武汤:肾阳虚水泛(心悸畏寒)。
临床运用要点
方剂 | 适用证候 | 禁忌注意 |
---|---|---|
五皮饮 | 轻症皮水(按之凹陷易复) | 阳虚水肿无效 |
导水茯苓汤 | 急重水肿(尿闭喘满) | 阴虚者忌用(木香燥烈) |
麻黄甘草汤 | 肺气壅闭之风水(恶风脉浮) | 高血压、心动过速禁用 |
神仙九气汤 | 情志失调之肿胀(随情绪波动) | 气血亏虚者慎用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表证诸方·肿症》
<目录>卷五
<篇名>肿症
属性: 五皮饮 治一切气肿水肿。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陈皮(各一钱半) 生姜皮(七分)水煎服。
此药以皮治皮,不动脏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一钱)加生姜、大枣煎服。
小青龙汤 真武汤 (俱见《伤寒》)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冬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病重者可用五两浓煎,五更服。
麻黄甘草汤 (《金匮》)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其功居于济生肾气丸之上。且肿症与伤寒症不同,伤 寒症恐过汗亡阳,肿症以汗愈多而愈妙。水从汗泄,时医谓须“开鬼门”,并无亡阳之说。
麻黄附子甘草汤 即前方加附子一钱五分。此与《伤寒论》之分数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方。
济生肾气丸 治水肿,小便短少,气喘者。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 怀山药 丹皮 泽泻 牛膝 车前子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泡)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灯草汤送下三钱,一日两服。
神仙九气汤 (神仙,言药之灵验也。九气,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是也。《经》曰∶怒则风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故云然。) 姜黄 香附(炒)上各为细末,每服五、六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愚治肤胀,用温酒下。 壶隐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肤胀,其效如神。
总结:治肿四法体系
发汗——开鬼门(麻黄类方);
利尿——洁净府(五皮饮、导水茯苓汤);
温阳——益火源(济生肾气丸、真武汤);
调气——疏郁滞(神仙九气汤)。
核心思想:
“治水必先治气”(导水茯苓汤之行气、九气汤之解郁);
“标本缓急”:暴肿攻邪(导水茯苓),久肿扶正(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