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医学实在易·卷五·咳嗽》篇核心方剂的深度解析,结合病机、配伍及临床要点系统阐释:
一、小青龙汤——寒饮咳嗽第一方
组成:
麻黄、桂枝、白芍(各1.5钱),细辛1钱,干姜1.5钱,五味子1钱,半夏3钱,炙草1钱
煎服法:
先煮麻黄去沫(减毒性);
后下余药,煎至八分服。
病机与辨证要点
核心病机:外寒引动内饮(“寒饮咳嗽”)
典型症状:
咳喘痰稀白如泡沫(寒饮特征)
背冷恶寒、无汗(表寒未解)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
配伍精要
药组 | 作用 |
---|---|
麻黄+桂枝 | 解表散寒(开鬼门) |
干姜+细辛+半夏 | 温化寒饮(涤内伏水饮) |
五味子+白芍 | 敛肺防辛散耗气(散收平衡) |
炙甘草 | 调和诸药,缓麻桂峻烈 |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遇冷加重)
过敏性哮喘(水寒射肺型)
肺心病水肿(兼咳喘者)
警示:
细辛不过钱(1钱≈3克),久煎去毒性;
痰热咳嗽(黄黏痰)禁用!
二、木乳散——肝咳胁痛专方
组成:
木乳(皂荚树根皮,酥炙3两),杏仁(炒)、贝母(各2两),炙草1两
服法:研末,姜汤送服2钱。
病机与命名深意
“肝咳嗽” :肝气郁火犯肺,木火刑金
核心指征:
咳嗽牵引两胁下满痛(肝经布胁肋)
痰黏难咯,情绪波动加重
配伍特色
药物 | 炮制与作用 |
---|---|
木乳(皂荚根皮) | 酥炙减毒 → 涤痰通络,专疏肝经痰结 |
杏仁+贝母 | 一降一润,化痰止咳 |
炙草+姜汤 | 和中护胃,制皂荚峻烈 |
现代替代方案
木乳替代品:
轻症:旋覆花(降气消痰)+ 柴胡(疏肝)
重症:醋制青皮(破肝经痰结)
加减法:
胁痛甚 → 加郁金、丝瓜络
痰黏如丝 → 加海浮石、瓜蒌皮
咳嗽证治体系关联
1. 与痰饮篇的呼应
前篇 二陈汤(痰饮基础方)→ 治脾湿生痰之咳;
本篇 小青龙汤 → 治寒饮犯肺之咳(病位更深)。
2. 与肝病篇的交叉
前文 逍遥散(疏肝)→ 治肝郁土弱之咳;
本篇 木乳散 → 治肝火炼痰之咳(侧重痰结)。
临证要点总结
证型 | 方剂 | 鉴别要点 | 关键药对 |
---|---|---|---|
寒饮犯肺 | 小青龙汤 | 痰稀白背冷+无汗 | 细辛+五味子 |
肝火刑金 | 木乳散 | 胁痛痰黏+情绪触发 | 皂荚根皮+贝母 |
创新应用:
小青龙汤治鼻后滴漏综合征(清稀涕倒流致咳,属“寒饮上泛”);
木乳散化裁治肋间神经痛伴咳(肝经痰瘀交阻)。
名家经验:
陈修园云:“小青龙汤治寒饮,不渴则里无热,若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三两”(《金匮要略浅注》),提示化热苗头需调整。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肿症·咳嗽》
<目录>卷五\肿症
<篇名>咳嗽
属性: 小青龙汤 治寒饮咳嗽。 麻黄 桂枝 白芍(各一钱半) 细辛(一钱) 干姜(一钱半) 五味子(一钱) 半夏(三钱) 炙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
木乳散(《圣济》) 治肝咳嗽,两胁下满。 木乳(即皂荚树根皮。酥炙三两) 杏仁(去皮尖,炒) 贝母(去心,各二两) 炙草(一两)共为细末,姜橘汤送下二钱。
禁忌与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
服后心悸者减麻黄量,加茯苓利水宁心;
表虚多汗者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木乳散:
皂荚根皮有黏膜刺激性,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现代可用皂角刺5克替代(通络力强,毒性更低)。
此篇构建了 “外寒内饮” 与 “肝火犯肺” 两大咳嗽证治框架,临床需紧扣“痰质+病位”辨证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