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对《医学实在易·卷五·肝火胁痛》篇进行系统解析,结合肝病生理病理、方剂配伍及临床要点深度阐释:
肝火胁痛两大证型与核心方剂
一、阴虚肝燥胁痛(虚火)
病机:肝血亏虚,脉络失养
辨证铁证:
胁下筋急,不得太息
目昏不明,爪甲枯青
遇劳即甚,忍饥即发(虚证特征)
代表方:滑氏补肝方
组成:
酸枣仁4钱,熟地、白术各3钱,当归、山茱萸、山药、川芎、木瓜各1.5钱,独活、五味子各0.3钱
煎服:研末,每服5钱水煎;或作蜜丸/阿胶丸,或鸡子黄调服
配伍精要:
药组 | 作用 | 经典理论依据 |
---|---|---|
酸枣仁+五味子 | 酸味补肝体(敛阴养血) | “肝欲酸,急食酸以补之” |
川芎+独活 | 辛味补肝用(行气通络)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熟地+山茱萸+当归 | 滋水涵木,补血柔肝 | 乙癸同源 |
白术+山药 | 培土荣木,防滋阴碍脾 |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
现代应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早期(舌红少苔,脉细数)
更年期胁痛(伴潮热失眠)
二、肝经实火胁痛(实火)
病机:肝郁化火,灼伤脉络
辨证铁证:
胁痛剧烈,烦渴易怒
二便不通,脉弦急数实
口酸(肝味为酸)
代表方:
龙荟丸(苦寒直折法)
组成:
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1两,大黄8钱,青黛、芦荟各5钱,木香2.5钱,麝香5分
服法:蜜丸,姜汤送服20-30丸
配伍特点:龙胆草+黄芩+黄连 → 三焦火并清
芦荟+大黄 → 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木香+麝香 → 辛香透络,防寒凉冰伏
栝蒌汤(甘润柔肝法)
组成:
大栝蒌1只(连皮捣),粉甘草2钱,红花5分
创新点:“柔而滑润,于郁不逆” —— 反治肝火忌一味苦寒!
临证鉴别与化裁要点
证型 | 疼痛特点 | 全身症状 | 首选方 | 禁忌 |
---|---|---|---|---|
阴虚肝燥 | 隐痛挛急 | 目涩爪枯,遇劳加重 | 滑氏补肝方 | 柴胡等升散药 |
肝经实火 | 灼痛拒按 | 口苦便秘,躁怒面赤 | 龙荟丸 | 过服伤胃(>7日) |
肝络瘀热 | 左胁刺痛 | 舌暗红有瘀点 | 栝蒌汤+红花 | 气虚血瘀者慎用 |
注:
龙荟丸中麝香现代弃用,改九香虫3钱通络;
栝蒌需重用至30-50克(保通便润燥之效)。
经典煎服法现代优化
原法 | 现代改良 | 目的 |
---|---|---|
滑氏方研末水煎 | 改酸枣仁先煎30分钟 | 提高镇静安神成分溶出 |
龙荟丸姜汤送服 | 生姜3片煎水送服 | 护胃减毒,保留药效 |
栝蒌连皮捣烂 | 全瓜蒌切碎+蒌仁捣泥同煎 | 保皮清肺、仁润肠之效 |
临床拓展应用
龙荟丸新用:
带状疱疹神经痛(肝火挟毒)→ 加板蓝根、马齿苋;
胆汁反流性胃炎(胆火犯胃)→ 合左金丸。
栝蒌汤化裁:
慢性胰腺炎胁痛 → 加柴胡、郁金疏利;
肋软骨炎 → 加乳香、没药活血。
名医心法:
“柴胡、龙胆苦寒益资其燥” —— 提示阴虚胁痛禁用苦寒直折(当用滑氏方甘酸化阴)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肿症·肝火胁痛》
<目录>卷五\肿症
<篇名>肝火胁痛
属性:胁痛,已于心腹诸症门载其方治矣,然此症时下最多,今又补录于后,言之不厌于复也。 肝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肝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是也。
滑氏补肝方 酸枣仁(四钱) 熟地 白术(各三钱) 当归 山茱萸 山药 川芎 木瓜(各一钱半) 独活 五味子(各三分)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肝体阴而用阳”,此以肝酸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一方有人参、黄 、石斛、柏子仁、桃仁,无山药、独活、五味。一方阿胶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一方鸡子黄一枚调吞,日二服。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其脉当弦急数实,其口当酸,其痛必甚,或烦渴二便不通。”
龙荟丸方 龙胆草 当归(并酒洗)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酒洗,八钱)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蜜丸小豆大,姜汤下二、三十丸。
栝蒌汤 治左胁痛。 大栝蒌一只,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水煎服。
盖柴胡、龙荟、青黛、龙胆之类,苦寒益资其燥,而栝蒌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故奏效捷也。
总结:治肝三法体系
补肝体:酸甘化阴(滑氏方)→ 适“肝苦急”
泻肝用:苦辛通降(龙荟丸)→ 适“肝气实”
柔肝络:甘润通痹(栝蒌汤)→ 适“肝着”
核心思想:
“肝为刚脏,非柔不克”(栝蒌汤示柔法之妙);
“体用同调”(滑氏方酸辛并用标本兼治)。
外治法可配合胁肋走罐(沿肝经循行)或黛蛤散调醋外敷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