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空空
时值小暑节气,酷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中医理论认为,此阶段正是实施"冬病夏治"、开展科学养生的关键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医专家针对公众健康关切作出回应,系统阐释夏季养生要点。
三伏贴使用需遵循适应症原则。"冬病夏治"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特色疗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指出,该疗法主要用于呼吸、循环、风湿免疫等系统疾病的防治,通过贴敷、艾灸、饮食调理等方式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冬季高发疾病的发作。在诸多冬病夏治方法中,三伏贴因操作便捷、安全有效、适用人群广泛等特点备受认可。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说明,三伏贴系由白芥子、细辛等温阳药材制成的药贴,常规贴敷于肺俞、肾俞等穴位。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入伏至8月18日出伏,历时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提示,三伏贴贴敷宜于每伏前三天内择日进行,每次贴敷间隔10天,连续三年构成完整疗程;成人每次贴敷时长以6~8小时为宜,儿童约2小时,具体时长需以皮肤耐受度为限。"贴敷前务必实施个体化辨证选穴。"吴节特别强调,三伏贴具有特定适应症,恶性肿瘤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热者,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患者,瘢痕体质者及皮肤病患者禁用,2岁以下婴幼儿需谨慎使用。据发布会信息,不完全统计显示,逾85%的二级中医医院与超90%的三级中医医院均在规范开展三伏贴等服务。欧阳波重申,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诊疗。
食补与晒背需遵循科学规范。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促使人体新陈代谢加速,如何通过饮食实现消暑养生?张洪春表示,夏季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原则,在清热解暑的同时注重益气生津,可适度食用绿豆汤、扁豆粥、荷叶粥等膳食;同时应顺应时令规律,多摄取当季果蔬。此外,不同体质人群需采用差异化食养方案,如湿热体质者适宜冬瓜薏米老鸭汤,久居空调环境后手足不温且易腹泻者则宜选用姜枣茶。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养生方法亦各有侧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阐释,北方夏季气候干燥,"暑热"更易耗伤津液,养生当侧重养阴生津、润燥护液;南方多呈湿热特征,养生应以清热利湿、运脾醒胃为基本原则。"三伏天晒背"作为常见养生方式,刘征堂说明其功效在于通调督脉、补益元阳,主要适用于阳虚体质者及骨密度偏低人群;操作时段宜选择8时至10时阳气升发之际,时长需遵循渐进原则,从初次不超过10分钟逐步增至20~30分钟;晒背后应饮用淡盐水补充体液,避免摄入冷饮或直吹冷风。专家特别提醒,罹患慢性病的老年群体晒背期间需加强健康监测与照护,严格把控时长并由家属陪同,以防脱水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急性事件。
失眠与"空调病"的防治策略。中医理论认为"夏季属火,通应于心,心主神明"。此季节人群易现烦躁、多汗、睡眠障碍等症候,若调护失当易致气津耗伤,影响体能及免疫功能。吴节分析,夏季宜遵循"夜卧早起"作息规律,若睡眠安稳高效,醒后神清气爽且无不适感,则无须刻意延长卧床时间;但若因"天人相应"失衡或暑、湿、热邪侵袭导致病理性睡眠质量下降,则需进行针对性调养。吴节建议:晚间11时前就寝,采用冷水洁面、温水漱口、安神敛阴药材泡足等方式营造"上凉下暖"生理环境;晚餐宜清淡,尽量避免夜宵;19时后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午间可适当小憩。此外,中药代茶饮及艾灸等方法亦有助改善睡眠质量。夏季暑热难耐时,过度贪凉易诱发"空调病"。张洪春解释,中医视"空调病"为风邪、寒邪侵犯人体脏腑、经络、腠理或肌肉所致,临床可见头晕、头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症候。夏季应避免长期滞留空调环境或大汗后立即接触空调冷风,特别注意防护颈椎、膝关节等易感部位;已出现"空调病"症状者,可适量饮用热水、热粥,或以生姜、苏叶煎水代茶饮,促进机体发汗散寒。中医专家另提供防暑要诀:外出可携带淡盐水并少量多次饮用;睡前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以保持心神安宁;每日按摩内关、合谷等穴位三分钟,有助散热并预防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