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卷五·息积》篇的深度解析,结合《内经》病机理论与临床实践,系统阐释息积证治精髓:
息积核心病机与治疗原则
《内经》定义:
“病胁下满气息,二三岁不已”
病位:胁下(肝肺所主)
病程:久积不散(慢性迁延)
关键特征:
气滞满闷,不妨饮食(异于胃病)
病在气分,害于气机升降
治疗双轨制:
导引行气(物理疗法)
如呼吸吐纳、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
药物疏导(需借导引增效)
“药不可独治” —— 强调药力需导引推动
四大方剂辨证应用体系
1. 推气散 → 右胁气滞(肺气不降)
组成:片姜黄、枳壳、桂心各3钱,炙草3钱
主治:右胁胀痛拒按,食少嗳气
配伍精要:
药物 | 作用 | 现代药理佐证 |
---|---|---|
片姜黄 | 破血行气(专攻右胁) | 姜黄素促胆汁分泌 |
枳壳 | 宽中下气 | 调节胃肠动力 |
桂心 | 温通散结 | 改善微循环 |
服法:姜枣汤送散剂 → 兼顾护胃与行气 |
2. 赤茯苓汤 → 寒饮停聚
组成:赤茯苓、桂心、陈皮各半两,高良姜1两,大腹皮5钱,甘草1分,吴茱萸3分
主治:胁下气逆满闷,伴畏冷吐涎
创新点:
吴茱萸用量仅3分 → 轻投温肝,防燥伤阴
高良姜倍量 → 温胃化饮力专(适“寒饮凌胁”)
现代应用:慢性胆囊炎(寒湿型)
3. 白术丸 → 脾虚气壅
组成:白术、枳实、桂心各1.5两,人参、陈皮、炙草、桔梗各1两
丸剂深意:
蜜丸缓攻 → 适久病虚中夹实
酒服增效 → 借酒行散助药力
病机特点:
左胁属肝血,右胁属肺气 → 本方通治左右,重在健脾行滞
4. 枳壳煮散 → 悲怒气郁(肝肺同调)
组成:枳壳4两(先煮),细辛、桔梗、防风、川芎各2两,葛根1.5两,甘草1两
尤在泾注解精要:
药组 | 配伍意义 | 《内经》理论依据 |
---|---|---|
枳壳(君) | 通三焦之气 | “三焦者,决渎之官” |
细辛+川芎+桔梗 | 辛散解郁(助肝用)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防风+葛根 | 升阳张气(解悲则气敛) | “悲则气消” |
甘草 | 甘缓急(制辛散太过)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息积现代疾病对应与治法优化
古籍症状 | 现代对应疾病 | 首选方剂 | 联合疗法 |
---|---|---|---|
胁下满气息 | 肋间神经痛 | 枳壳煮散 | 针刺支沟、阳陵泉 |
气逆久不消 | 肝囊肿/肺大泡 | 白术丸 | 呼吸导引(腹式呼吸) |
右胁胀满不食 | 胆汁淤积症 | 推气散 | 熊去氧胆酸辅助 |
畏冷胁闷吐涎 | 慢性胃炎伴反流 | 赤茯苓汤 | 吴茱萸穴位贴敷 |
临证要点总结
导引术式推荐:
“六字诀·嘘字功” :疏肝利胆(晨起面向东练习)
“挽弓势” :开胸理气(源自八段锦)
药量变通关键:
枳壳煮散中 枳壳必先煎 → 减挥发油刺激性,保行气力;
推气散 片姜黄≠姜黄 → 选片姜黄破气力更强。
情志调摄:
悲怒诱发者(枳壳煮散证)→ 配合“悲胜怒”情志相胜法
警示:息积忌纯补!
陈修园云:“积为阴邪,补之则气壅而积愈固”(《医学三字经》),需遵“导引+行气”古法。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肿症·息积》
<目录>卷五\肿症
<篇名>息积
属性:《内经》云∶“病胁下满气息,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夫消息者,阴阳之更事也。今气聚于胁下,息而不消,则积而不散,故满逆而为病。然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气而已,治宜导引服药,药不可独治,盖导引能行积气,药力亦藉导引而行故也”。
推气散 治右胁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三钱) 炙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赤茯苓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赤茯苓 桂心 陈皮(半两,炒) 高良姜(一两) 大腹皮(五钱) 甘草(一分) 吴茱萸(三分)每服三钱 水煎,日二服。
白术丸 白术(陈土炒) 枳实(麸炒) 桂心(各一两半) 人参 陈皮 炙草 桔梗(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胁痛,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多痰积,然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是也。
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煮)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泾云∶悲哀烦恼,肝气致郁,枳壳能通三焦之气,故以为君。肝欲散,故用细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缓之。其用防、葛者,悲则气敛,借风药以张之也。
方剂鉴别速览
方剂 | 核心靶点 | 舌脉特征 | 鉴别要点 |
---|---|---|---|
推气散 | 右胁气滞 | 苔白腻,脉弦滑 | 胀甚于痛,食后加重 |
赤茯苓汤 | 寒饮停胁 | 苔水滑,脉沉紧 | 畏冷喜温,泛吐清涎 |
白术丸 | 脾虚气壅 | 舌淡齿痕,脉虚弦 | 劳累加重,便溏乏力 |
枳壳煮散 | 悲怒气郁 | 舌边红,脉弦细 | 情绪触发,善太息 |
此篇构建了 “气-饮-虚-郁” 四型息积辨治体系,临床需紧扣 “病程久暂、寒热倾向、情志关联” 三大核心,践行《内经》“导引+药物”双轨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