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卷五·痰饮》篇的深度解析,结合痰饮病机分层与方剂配伍精髓,系统归纳临床运用要点:
痰饮辨治体系总纲
痰饮分类与核心方剂
痰饮类型 | 病机特点 | 主方 | 关键药对/治法 |
---|---|---|---|
湿痰 | 脾虚失运,痰浊中阻 | 二陈汤 | 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
老痰 | 痰热胶结,久积成顽 | 滚痰丸 | 礞石+硝石(坠痰下气) |
寒饮 | 阳虚水停,上凌清阳 | 桂苓甘术汤 | 桂枝+白术(温阳化饮) |
肾虚痰泛 | 命门火衰,水泛为痰 | 桂附八味丸 | 附子+肉桂(引火归元) |
痰核流注 | 痰瘀互结,经络阻滞 | 控涎丹 | 甘遂+白芥子(涤痰通络) |
食积痰 | 食滞生痰,腑气不通 | 青礞石丸 | 礞石+神曲(消食导痰) |
燥痰 | 郁火炼津,痰黏难咯 | 王节斋化痰丸 | 海石+芒硝(软坚润燥) |
经典方剂精析
1. 二陈汤(痰饮通治方)
组成:茯苓4钱,半夏2.5钱,陈皮1.5钱,炙草1钱,姜4片,枣3枚
创新点:
茯苓>半夏(4:2.5)→ 健脾渗湿为主,化痰为辅
生姜用量加倍(4片)→ 制半夏毒,增温散力
现代变通:痰黄加黄芩、鱼腥草;痰白加干姜、细辛
2. 滚痰丸(老痰顽痰专方)
组成:青礞石(硝煅)3两,酒大黄8两,酒黄芩8两,沉香1两
服法玄机:
“仰卧勿动2小时” —— 减少肠蠕动,促药力直达下焦
峻攻指征:
癫狂、怪症(痰迷心窍)
便秘苔黄厚,脉滑实有力
警示:体虚者用米汤送服减伤正
3. 控涎丹(痰核流注峻剂)
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
攻痰特点:
白芥子 → 去皮里膜外之痰(治关节痰核)
甘遂+大戟 → 攻逐经隧水饮
安全用量:初服5丸(约1.5克),递增至便溏为度
特色方剂临床应用
神仙坠痰丸(许叔微验方)
组成:生苍术1斤,生芝麻半两,大枣15枚
制法:三味捣丸,渐加至200丸/日
医案启示:
许氏左卧饮酒致“癖囊”(类似胃食管反流)
苍术燥湿 → 断痰之源;芝麻润燥 → 防苍术过烈
现代对应: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高脂血症)
王节斋化痰丸(燥痰妙方)
组成:天冬、黄芩、瓜蒌仁、海浮石、芒硝、青黛
配伍精要:
药组 | 作用 |
---|---|
天冬+瓜蒌仁 | 润肺化痰(治痰黏如丝) |
芒硝+海浮石 | 软坚散结(消痰核) |
青黛+酒芩 | 清肝郁火(防木火刑金) |
适用:肺纤维化、慢阻肺之燥痰证 |
痰饮治疗五大法
治法 | 代表方 | 作用机制 | 现代应用 |
---|---|---|---|
燥 | 二陈汤 | 苦温燥湿 | 慢性胃炎痰湿型 |
化 | 桂苓甘术汤 | 温阳化气 | 梅尼埃病(寒饮上泛) |
利 | 导痰丸 | 通利水道 | 淋巴回流障碍(痰饮流注) |
涌 | 皂角丸 | 吐泻痰涎 | 痰壅昏迷急救(已少用) |
消 | 青礞石丸 | 消食导滞化痰 | 小儿食积咳嗽 |
临证要点与禁忌
滚痰丸使用铁律:
服药后喉间黏塞感为药病相争,需坚持服用
忌与甘草同用(十八反)!
控涎丹改良方案:
改丸为散,枣汤送服 → 减胃肠刺激
加桂枝3钱 → 增气化利水之力
许氏苍术法启示:
苍术治痰需生用、大剂量(30克起)
配山栀散(山栀末沸汤点服)防燥热
名医箴言:
“痰为百病之母” —— 治痰需分标本:
急症攻痰(滚痰丸、控涎丹)
缓症健脾(六君子汤)
久病及肾(济生肾气丸)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肿症·痰饮》
<目录>卷五\肿症
<篇名>痰饮
属性: 二陈汤 治痰饮及诸般咳嗽之通剂。
茯苓(四钱) 半夏(二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加生姜四片,枣三枚,水煎服(钱数新定。)
滚痰丸 治老痰顽痰变生诸种怪病。 青礞石 (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两,以盐泥封固 红,取出研飞净三两) 大枣(酒蒸八两) 黄芩(酒洗,各八两) 沉香(一两)水泛为丸,每服一钱五分,仰卧而勿行动,二时许方行动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塞,乃药与病相拒,少顷自愈。
桂苓甘术汤 治痰饮头晕,欲呕,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钱数新定。)
桂附八味丸(即肾气丸) 治肾虚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黄(四两) 山茱肉 怀山药(各二两)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一两半) 附子(泡) 肉桂(各五钱)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以美膳压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于命门,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无所附,故厥而上行。”桂附与火同气,而其气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从肾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并焉,得水则炽,得火则熄,则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剂欤。
神仙坠痰丸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 皂角(酥炙) 白术(生各一两)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十枣汤(见《伤寒论》
礞石滚痰(见上)
青礞石丸(攻) 治食积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枣子大,以焰硝二两,同入瓦罐, 黄色) 茯苓 天南星(慢火煨制) 黄芩(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洗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一方有枳实,倍礞石。
竹沥丸 半夏 陈皮 白术 茯苓 大黄 黄芩 人参 炙草 青礞石(制法同前方,各一两) 沉香(五钱)末之,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沥、姜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临卧姜汤下。
按∶沉香似宜于临制时入之,久晒恐泄香味。
半夏丸(消)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两) 皂荚(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姜(五两,同半夏捣作饼,炙干为末,蜜为丸如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导痰丸(消) 二陈汤 六君子汤(和) 此条宜香炒六君子汤 济生肾气丸(补) 桂苓甘术汤
沉香茯苓丸(温) 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 沉香(一两) 茯苓 半夏 人参 丁香(各二两) 甘草 陈皮 槟榔 肉豆蔻(煨,各五钱)蜜丸(姜汤下)二十丸。
本事神仙丸 茅山苍术(一斤,去皮为末) 生芝麻(半两,水淘净,研滤取末) 大枣(十五枚,煮烂,去皮核,研) 三味拌和,乘热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服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进山栀散一服不燥矣山栀干为末,沸汤点服。
许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而愈。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则饮酒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 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吐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 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大戟、甘遂,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料臼,不盈料不行,水盈料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停蓄,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宽,数日复作。夫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料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呕不吐,胸膈宽,饮痰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予初用茅术,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为之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转,亦消息之法。”
二陈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汤(清)
王节斋化痰丸(润) 治郁痰老痰稠粘,难于咯唾。 天门冬 酒芩 栝蒌仁 橘红 海石粉(各一两半) 香附(盐水炒) 芒硝 桔梗 连翘 (各五钱) 青黛(二钱)炼蜜入生姜汁少许和丸,细嚼一丸,清汤下。
现代疾病对应方剂
现代病名 | 对应痰饮证型 | 首选方 | 增效配伍 |
---|---|---|---|
甲状腺结节 | 痰核流注 | 控涎丹+夏枯草 | 黄药子酒送服 |
高血压脑病 | 风痰上扰 | 竹沥丸+天麻 | 石决明煎汤下 |
脂肪肝 | 痰瘀互结 | 神仙坠痰丸 | 加生山楂1两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 | 癖囊(许氏案) | 苍术丸 | 旋覆代赭汤交替服用 |
此篇构建了从 “攻痰峻剂” 到 “培本缓图” 的完整体系,临床需严守 “脉证虚实”:
苔厚脉实 → 滚痰丸、控涎丹(当攻则攻)
舌淡脉虚 → 桂附八味丸、白术丸(固本为要)
外治法可配合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研末调姜汁敷丰隆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