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对《医学实在易·卷五·泄泻》篇核心方剂进行系统解析,结合病机分层与临床实战要点精要归纳:
泄泻分型论治体系
1. 胃苓汤(湿泻主方)
组成: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各1.5钱)+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各1.5钱),炙草8分,生姜3片
主治:水湿困脾之泻(腹胀肠鸣、苔白腻)
配伍精要:
药组 | 作用 | 现代优化 |
---|---|---|
五苓散 | 利小便实大便 | 车前子代猪苓增利水效 |
平胃散 | 燥湿醒脾 | 苍术改炒白术防过燥 |
关键:本方为 “分消走泄”法 典范,适水肿伴泻(见原书“肿症”目录) |
2. 四神丸(脾肾泻专方)
组成:补骨脂4两(酒炒),肉豆蔻2两(面煨),五味子2两,吴茱萸1两,姜枣为丸
创新点:
补骨脂:肉豆蔻 = 2:1 → 温肾为主,涩肠为辅
临睡米汤送服 → 借夜间阴气盛时温补命门
扩展应用:溃疡性结肠炎(五更泻)→ 加罂粟壳、人参
糖尿病肠病(久泻)→ 去吴萸加炮姜
3. 圣济附子丸(洞泄峻剂)
组成:黄连、乌梅肉各3两,干姜、炮附子各1.5两
病机深解:
“阴生于午,至未为甚” —— 长夏脾土当旺反衰,阴寒内生
配伍玄机:
黄连:附子 = 2:1 → 苦辛通降,防格拒
乌梅酸敛 → 制附子燥烈,仿仲景乌梅丸法
现代应用: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4. 千金温脾汤(寒热错杂泻)
组成:大黄4钱,人参、甘草各2钱,附子1钱,干姜2钱
变法:
证型 | 调整 | 原理 |
---|---|---|
热痢赤白 | 原方 | 温阳通腑 |
冷痢 | 去草+桂心+倍姜附 | 纯温中阳 |
虚寒甚 | 大黄减至1钱 | 减攻下,重固本 |
仲景法溯源: |
胃寒肠热(胀而泄)→ 半夏泻心汤
胃热肠寒(饥而腹胀)→ 黄连汤
泄泻五大证型与方剂
证型 | 关键症状 | 首选方 | 鉴别要点 |
---|---|---|---|
水湿困脾 | 泻如清水,肠鸣辘辘 | 胃苓汤 | 苔白腻,脉濡 |
脾肾阳虚 | 五更脐腹痛泻,完谷不化 | 四神丸 | 腰膝酸冷,脉沉迟 |
阴寒洞泄 | 食入即泻,完全不化 | 圣济附子丸 | 四肢厥逆,舌淡胖 |
寒热错杂 | 上热下寒,腹胀泄泻 | 千金温脾汤 | 舌中黄边白,脉弦紧 |
积滞泄泻 | 泻下臭秽,泻后痛减 | 乳豆丸(未详) | 嗳腐吞酸,脉滑实 |
《灵枢》泄泻病机精要
张石顽注释核心:
脐诊辨寒热:
脐上皮热 → 胃中热(消谷善饥)
脐下皮寒 → 肠中寒(肠鸣飧泄)
粪便性状:
热泄:黄糜黏臭
寒泄:溏泄清冷
复杂病机:
胃寒肠热:胀而泄(理中汤+香连丸)
胃热肠寒:饥而小腹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临证要点与药对
顽固泄泻增效组:
滑脱不禁:赤石脂+禹余粮(桃花汤法)
气陷脱肛:黄芪+升麻(补中益气汤意)
现代疾病对应:
慢性胰腺炎泄泻:圣济附子丸+胰酶肠溶胶囊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千金温脾汤+双歧杆菌
煎服法优化:
四神丸改汤剂:补骨脂12g,吴茱萸3g(减肾毒性)
附子丸蜜丸改浓缩丸:保留药效减用量
名医箴言:张石顽:“世医但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外此总不讲也”—— 警示 寒热错杂证需精细辨证!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肿症·泄泻》
<目录>卷五\肿症
<篇名>泄泻
属性: 胃苓汤 治诸泻及腹痛肿胀等证。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苍术 浓朴 陈皮(各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泻,有定候,名脾肾泻。又通治久泻。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汤泡,一两)以大枣八十一粒,生姜四两,同煮烂,去皮核,和为丸,如梧子大,临睡以米汤送下四钱。去肉豆蔻加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罂粟壳,以米汤泛丸更效。
圣济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黄连 乌梅肉(各三两) 干姜 附子(炮,各一两五钱)炼蜜丸,每服三钱,米汤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飧泄,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
千金温脾汤 治积久热痢赤白。 大黄(四钱) 人参 甘草(各二钱) 熟附子(一钱) 炮干姜(二钱)水煎温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钱,倍人参、姜、附,减大黄一钱。
《灵枢》云∶“中热消脾,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热,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胀,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张石顽注云∶世医治病,但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外此总不讲也。设病中热消脾,而见悬心善饥,洵为热症无疑,然必审其脐以上皮热,方是胃中热气蕴隆。若出黄如糜,不但胃中有热,而肠中亦为热邪奔迫可知。倘脐以下皮寒,而见腹胀,有似乎实热固结,实为胃中虚寒之候,或见肠鸣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于二肠矣。盖热泄则肠垢黄赤,寒泄则溏清冷,此病机之最显著者,可以明辨。况有胀而泄利,此胀为胃寒阳气不布之胀,泄为肠热便垢之泄,复有消谷易饥,小腹胀痛之病,岂非胃中有热,肠中有寒之一验乎。若此种种,苟未明仲景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语至治也。
乳豆丸 (方详本论
方剂鉴别速览
方剂 | 舌象特征 | 脉象 | 关键鉴别点 |
---|---|---|---|
胃苓汤 | 苔白厚腻 | 濡滑 | 小便短少,身重困倦 |
四神丸 | 舌淡苔白 | 沉细尺弱 | 五更必泻,畏冷腰酸 |
圣济附子丸 | 舌淡紫润 | 微细欲绝 | 完全不化,四肢逆冷 |
千金温脾汤 | 舌中黄边白 | 弦紧 | 腹胀拒按,泻下黏滞 |
此篇构建了从 “急泻分消” 到 “久泻固涩” 的完整体系,临床需紧扣 “脐腹寒热、粪便性状、泻时特点” 三要素。尤需领悟张石顽对《灵枢》的发挥—— “胃中热则消谷,肠中寒则飧泄” ,此乃寒热错杂泄泻辨治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