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不能食》篇方剂的深度解析,结合病机分层与配伍精要的系统归纳:
不能食三大证型与核心方剂
1. 胃虚冷证(温中消食法)
代表方:消食丸系列
基础方(治数年不食):
麦芽、神曲各1升 → 消积导滞
炮干姜、焙乌梅各4两 → 温中酸敛(比例1:1)
徐灵胎点睛:
“木瓜、乌梅之巧” —— 木瓜醒脾化湿,乌梅酸柔防燥烈
变方对比:
方剂 | 组成特点 | 主治侧重 |
---|---|---|
消食丸原方 | 麦曲+姜梅 | 顽固胃寒不食 |
加木瓜方 | 增木瓜+苓草 | 湿阻脘痞伴口干(酸甘化阴) |
椒豉方 | 豉心+川椒+蜜酒服 | 陈寒痼冷(酒行药势) |
现代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 乌梅加至30g
糖尿病胃轻瘫 → 干姜改生姜15g(减燥性)
2. 脾虚湿滞证(补消兼施法)
代表方:资生丸
炮制精要:
药物 | 特殊炮制 | 现代意义 |
---|---|---|
白术 | 黄土拌蒸九次 | 增健脾止泻力(类益生菌定植) |
茯苓 | 人乳拌蒸 | 引药入血分(今改米汤代) |
人参 | 人乳浸透饭蒸 | 气阴双补(今改隔水炖) |
配伍结构:
适用人群:
小儿疳积、老人纳呆、病后体弱食少便溏
3. 气阴两虚证(清补并行法)
代表方:温脾散
方名误读警示:
“温脾”实为 清补脾阴 之剂(含生地、麦冬、知母)
核心配伍:
四君(参术苓草)+ 山药 → 补脾气
生地、麦冬、知母 → 滋脾阴
竹叶、地骨皮 → 清虚热(“清凉肌表”指透虚热)
煎服关键:
红枣掰开、姜带皮 → 保调和营卫之力
食远服(餐后2小时)→ 避食物干扰药效
类方鉴别与活用
方剂 | 舌象特征 | 纳差特点 | 优选人群 |
---|---|---|---|
消食丸 | 舌淡苔白滑 | 畏冷食则脘闷 | 老年体弱胃寒者 |
资生丸 | 舌淡胖齿痕 | 食后腹胀便溏 | 脾虚湿盛儿童 |
温脾散 | 舌红少津 | 饥不欲食,口干唇燥 | 热病后伤阴者 |
沉香汤 | 舌淡紫苔厚 | 食后嗳气伴胸闷 | 气滞痰阻型胃瘫 |
临证要点精要
1. 乌梅运用奥秘:
消食丸中乌梅 焙用 → 减酸增涩(防胃酸反流)
配伍干姜 → 辛酸化甘生胃津(仿乌梅丸法)
2. 资生丸服法深意:
淡盐汤送服 → 引药入肾,防滋腻碍胃
细嚼丸药 → 口腔消化酶激活促药效
3. 沉香汤特色:
沉香+木香+豆蔻 → 降气醒脾“三剑客”
黑干姜(炮姜炭)→ 温而不燥,止血生肌(适糜烂性胃炎)
现代疾病对应方案
疾病 | 证型 | 首选方 | 西理佐证 |
---|---|---|---|
慢性胰腺炎 | 脾虚湿滞 | 资生丸 | 促胰酶分泌 |
肿瘤恶病质 | 胃虚冷 | 消食丸+灵芝 | 调节ghrelin饥饿素 |
干燥综合征 | 气阴两虚 | 温脾散 | 改善唾液腺功能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气滞痰阻 | 沉香汤 | 促进胃排空 |
经典论述启示
徐灵胎“木瓜乌梅之巧”解:
木瓜 → 舒筋活络化湿 → 解“湿困肌肉”之疲乏
乌梅 → 酸柔制肝醒胃 → 防土虚木乘(情绪性纳差)
温脾散“清凉肌表”真义:
地骨皮+竹叶 → 清阴分伏热(治手足心热、颧红)
非解表发汗!
煎服禁忌与优化
方剂 | 禁忌证 | 改良方案 |
---|---|---|
消食丸 | 胃酸过多者 | 乌梅减半+加海螵蛸15g |
资生丸 | 急性胃肠炎 | 去薏苡仁+炒芡实增量 |
温脾散 | 便溏者 | 生地改石斛+知母改白扁豆 |
名医心法:
缪希雍制资生丸本意—— “通补之中寓固涩,消导之内藏滋养” ,乃脾胃病长治久安之策。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秘结症·不能食》
<目录>卷五\秘结症
<篇名>不能食
属性:消食丸 治数年不能食。 麦 曲(各一升) 干姜(炮) 乌梅(焙,各四两)蜜丸,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黄) 麦 (炒黄,各二两) 乌梅(四两) 干木瓜(五钱) 茯苓 甘草(炙,各二钱五分)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白汤下。一方无木瓜,有人参、干姜。
徐灵胎曰∶“方中在木瓜,乌梅之巧。”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 麦芽 曲(各一两,熬) 川椒(一升,炒出汗) 干姜(一升末)上五味筛,以蜜拌,食后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并治胃虚冷不能食之剂。
资生丸 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营卫。 白术(米泔水浸,用黄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干,三两) 橘皮 山楂(蒸) 神曲(炒,各二两) 白茯苓(人乳拌,饭上蒸晒干,一两五钱) 人参(人乳浸透,饭锅上蒸透,三两) 白豆蔻(微炒) 桔梗(炒,五钱) 扁豆(炒) 莲肉(去心、炒,各一两) 麦芽曲(炒) 山药(炒) 芡实(炒,各一两五钱) 薏苡仁(三两,炒)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钱,细嚼,淡盐汤下。
温脾散 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钱五分) 扁豆 知母 生地黄 粳米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 地骨皮 麦冬(各五钱)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一钟,食远服。
二神丸(见上反胃)
沉香汤 沉香 白术(土炒) 紫浓朴(姜汁炒,各一两) 人参 白茯苓 半夏(姜制) 木香 草豆蔻 甘草 陈皮 黑干姜 生姜 大枣 水煎三钱温服,日二服。
总结:治不食三法
温中醒胃(消食丸)→ 适“胃中虚冷”舌淡滑
补消兼施(资生丸)→ 适“脾虚湿滞”舌胖溏
清补气阴(温脾散)→ 适“阴虚燥热”舌红干
临床需验之于 “舌苔厚薄、大便干溏、脘腹喜按拒按” ,外治法可配合姜片贴敷中脘穴(隔盐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