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黄疸症》篇核心方剂的深度解析,结合仲景治黄理论与临床实战要点精要归纳:
黄疸分型论治体系
1. 茵陈蒿汤(阳黄主方)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煎服玄机:
先煮茵陈减半量 → 浓缩利胆成分(现代证实:茵陈蒿需久煎促6,7-二甲氧基香豆素溶出)
药效标志:
“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 → 胆红素从尿排出(现代:尿胆原阳性)
“一宿腹减” → 大黄通腑退黄(促胆红素从便出)
现代应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 → 加虎杖15g增效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 大黄改酒制(减泻下增活血)
2.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
组成:栀子9g、黄柏6g、甘草3g
配伍精要:
药物 | 作用 | 与茵陈蒿汤区别 |
---|---|---|
栀子 | 清三焦郁热 | 无大黄 → 适大便通畅者 |
黄柏 | 燥湿退黄(侧重下焦) | 无茵陈 → 利胆力较弱 |
适用证: |
发热身黄,小便短赤,大便不结(如溶血性黄疸)
3. 建中汤(虚黄专方)
组成:芍药18g、桂枝9g、炙草6g、生姜9g、饴糖30g、大枣4枚
关键点:
非湿热黄疸!乃 “脾虚萎黄”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辨证铁证:
身目淡黄无华 + 心悸乏力 + 舌淡胖(与阳黄“橘色鲜明,舌红苔黄”迥异)
现代对应:
缺铁性贫血黄疸 → 加当归10g、阿胶9g
慢性肝病低蛋白血症 → 加黄芪30g、灵芝15g
4. 理中汤(阴黄温化方)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草各9g(原书见心腹痛篇)
阴黄特征:
黄色晦暗如烟熏 + 畏寒便溏 + 脉沉迟
变法:必合 茵陈(20g)→ 温阳不碍退黄 → 茵陈理中汤
水湿重 → 加茯苓30g、泽泻15g
黄疸三方鉴别
方剂 | 病机 | 身黄特征 | 二便 | 舌脉 |
---|---|---|---|---|
茵陈蒿汤 | 湿热瘀结(阳黄) | 橘色鲜明如金 | 便秘尿赤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栀子柏皮汤 | 热毒偏盛 | 鲜亮伴高热 | 便溏或正常,尿深黄 | 舌绛苔黄,脉洪数 |
建中汤 | 脾虚血亏(虚黄) | 萎黄无泽 | 便溏尿清长 | 舌淡胖,脉细弱 |
临证要点精要
1. 茵陈蒿汤使用铁律:
大黄 必生用后下 → 煎煮≤5分钟(保蒽醌泻下成分)
服药后 每日排便2-3次为佳 → 过泻伤正(>4次减大黄量)
2. 建中汤化裁关键:
饴糖 不可替白糖!→ 麦芽糖酶解产物促铁吸收
儿童酌减芍药(防腹痛)→ 加鸡内金6g助运化
3. 阴黄变证处理:
水停腹鼓(鼓胀)→ 真武汤合茵陈
瘀血发黄 → 膈下逐瘀汤加田基黄30g
现代疾病对应方案
现代病名 | 中医证型 | 首选方 | 西理佐证 |
---|---|---|---|
急性肝炎 | 阳黄热重于湿 | 茵陈蒿汤 | 降ALT、促胆红素排泄 |
自身免疫性溶血 | 热毒发黄 | 栀子柏皮汤 | 抑制抗体介导红细胞破坏 |
营养不良性贫血 | 虚黄 | 建中汤 | 促血红蛋白合成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阴黄 | 茵陈理中汤 | 改善肝内胆汁淤积 |
经典论述精解
仲景原文深意: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 湿热郁蒸不得外越(需茵陈发汗退黄)
“瘀热在里” → 非指血瘀,乃 “郁热深伏”(栀子清透郁热)
建中汤治黄原理:
饴糖+桂枝 → 辛甘化阳 → 助脾运化精微
芍药+甘草 → 酸甘化阴 → 促肝血再生(治“萎黄”本质)
煎服法优化
方剂 | 煎煮要点 | 服法 |
---|---|---|
茵陈蒿汤 | 茵陈先煎20分钟,大黄后下3分钟 | 日三服,首次加倍 |
栀子柏皮汤 | 三味同煎15分钟 | 日再服(早晚各一) |
建中汤 | 饴糖药汁烊化(勿煮) | 餐前温服,日三 |
名医心法:
吴鞠通:“建中复其阴阳,黄自退矣” —— 虚黄乃 “脾失散精,肝失藏血” ,非湿热为患!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秘结症·黄疸症》
<目录>卷五\秘结症
<篇名>黄疸症
属性:理中汤(见心腹痛)
建中汤 芍药(六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饴糖(一合) 大枣(四枚)上六味,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日三服。
茵陈蒿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方主之。 茵陈蒿(六钱) 栀子(三钱) 大黄(二钱,去皮)上三味,以水三杯,先煮茵陈,减一杯半,纳二味,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发黄发热。 栀子(三钱) 甘草(一钱) 黄柏(二钱)上三味,以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日再。
禁忌警示
方剂 | 误治风险 | 纠正方案 |
---|---|---|
茵陈蒿汤用于虚黄 | 腹泻不止,黄疸加深 | 急改附子理中汤回阳 |
建中汤用于阳黄 | 身黄如金,高热神昏 | 大剂犀角地黄汤抢救 |
理中汤单用治阴黄 | 退黄无效反腹水 | 必合五苓散利水 |
此篇构建了 “阳黄-阴黄-虚黄” 三纲辨治体系:
湿热 →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给邪出路)
寒湿 → 理中汤+茵陈(温化退黄)
虚损 → 建中汤(补虚退黄)
临床需验之于 “黄之明暗、二便通涩、舌质润燥” ,外治法可配合茵陈蒿捣敷肝区(超声波导入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