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霍乱吐泻》篇核心方剂的深度解析,结合仲景学说与临床急症要点精要归纳:
霍乱分型论治核心方剂
1. 理中汤(中焦虚寒主方)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草各9g(原书见心腹痛篇)
辨证铁证:
吐泻清水如米泔 + 四肢不温 + 舌淡苔白
霍乱特征:
“吐利交作而不渴” —— 区别于热霍乱(口渴引饮)
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寒湿型)
食物中毒早期(寒邪直中)
2.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阴盛格阳危证)
组成:
通脉四逆汤(干姜12g、附子15g、炙草6g) + 猪胆汁10ml
煎服关键:
先煎附子40分钟
药成兑入猪胆汁,去滓冷服(防格拒)
病机特点:
吐泻致阳亡阴竭 → 面赤躁烦 + 脉微欲绝(真寒假热)
猪胆汁妙用:咸苦反佐引阳药入阴 → 防虚阳浮越
现代替代:人工牛黄0.3g(效逊)
3. 五苓散(太阳蓄水吐泻方)
组成:泽泻30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桂枝10g
经典描述:
“霍乱吐泻而渴者,太阳症悉具”
配伍精要:
| 药物 | 作用 | 现代药理佐证 |
|--------|-----------------------|-----------------------|
| 二苓+泽泻 | 利小便实大便 | 调节水通道蛋白(AQP3) |
| 桂枝 | 温阳化气解表 | 促进胃肠血流 |
| 白术 | 健脾燥湿 | 增强肠黏膜屏障 |
服法玄机:
米饮调服 → 护胃气(适吐后胃虚)
多饮暖水 → 助发汗利水(“提壶揭盖”法)
三方鉴别与急救要点
方剂 | 病机 | 关键症状 | 脉象 |
---|---|---|---|
理中汤 | 中焦虚寒 | 吐利清水不渴 | 沉迟无力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阳亡阴竭 | 面赤躁烦/身冷如冰 | 微细欲绝 |
五苓散 | 太阳蓄水 |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 浮数 |
急救流程:
暴吐暴泻 → 五苓散分利阴阳(先止其急)
四肢厥冷 → 理中汤温中回阳
脉微烦躁 → 通脉四逆汤救逆
现代急症应用方案
疾病 | 中医证型 | 首选方 | 西医疗法协同 |
---|---|---|---|
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 寒湿霍乱 | 五苓散+藿香正气水 | 补液+抗生素 |
重度脱水休克 | 阳亡阴竭 | 通脉四逆汤+参附注射液 | 静脉补液+多巴胺 |
中暑吐泻 | 暑湿挟寒 | 五苓散+香薷6g | 物理降温+电解质纠正 |
临证要点精要
1. 五苓散运用诀窍:
“水逆证”(水入即吐)→ 散剂优于汤剂(少量频服)
必见 小便不利(24小时尿量<400ml)
2. 理中汤变法:
寒甚腹痛 → 加肉桂3g(桂附理中法)
吐甚 → 加生姜汁10ml(温中止呕)
3. 猪胆汁替代方案:
无猪胆时:童便100ml(咸寒引阳入阴)
现代:生理盐水500ml+中药直肠滴注
经典论述精解
仲景霍乱辨治核心:
“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热多:指表证明显(发热恶寒)
寒多:指里寒显著(畏寒踡卧)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原理: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 阴液耗竭至无物可吐利,阳无所依
煎服法优化
方剂 | 煎煮要点 | 服法 |
---|---|---|
五苓散 | 桂枝后下5分钟 | 米汤送服,每小时1次至小便通 |
理中汤 | 人参另炖兑入 | 吐后小口频服 |
通脉四逆汤 | 附子先煎40分钟,猪胆汁药汁兑服 | 冷服,每次50ml/30分钟 |
名医心法:
王孟英:“霍乱转筋者,五苓散加木瓜、蚕砂” —— 木瓜酸柔舒筋,蚕砂化浊通络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寒症·霍乱吐泻》
<目录>卷五\寒症
<篇名>霍乱吐泻
属性:理中汤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见《伤寒论》 )
五苓散 治霍乱吐泻而渴者,太阳症悉具,口渴呕逆,小便不通等症,水肿症借用颇验。泽泻(二两) 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 桂枝(七钱)共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多饮暖水以出汗。今人作小剂,水煎服。
禁忌与警示
误治情形 | 风险 | 纠正方案 |
---|---|---|
热霍乱误用理中汤 | 高热神昏 | 急予燃照汤(黄芩滑石汤) |
阴竭证单用通脉四逆汤 | 药入即吐 | 必加猪胆汁/童便反佐 |
五苓散用于无尿肾衰 | 水蓄不下反致心衰 | 改真武汤+葶苈子 |
此篇构建 “分消-温中-救逆” 三级急救体系:
轻症(水湿停聚)→ 五苓散分消表里
中症(中阳衰败)→ 理中汤斡旋中枢
危症(阳亡阴竭)→ 通脉四逆汤力挽狂澜
临床需30分钟评估一次:尿量、肢温、脉象,外治法可配合吴茱萸粉调姜汁敷涌泉穴引火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