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鼓胀单腹胀方》篇的深度解析,结合病机分层与方剂配伍精髓精要归纳:
鼓胀分型论治核心方剂
1. 圣术煎(脾虚寒胀主方)
组成:炒白术30g、陈皮6g、干姜9g、肉桂6g(虚甚加附子)
张景岳制方思想:
“白术补脾,善运则胀去”
炮制玄机:
| 白术状态 | 功效侧重 | 适用情形 |
|--------------|---------------------|-------------------------|
| 生用 | 运多于补(行气利水) | 初胀水盛(腹水初起) |
| 炒用 | 补多于运(健脾固本) | 久胀脾衰(腹水日久) |
| 焦用 | 药性全失(禁忌!) | 反增胀满 |
配伍深意:
陈皮 → 达结气于外(解肝郁)
干姜 → 祛寒气于中(温中阳)
肉桂 → 化太阳之气于下(助膀胱气化)
2. 连理丸(寒热错杂胀)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黄连各60g,炙草30g(蜜丸)
喻嘉言点睛:
“大苦大辛,能变胃不为胃变”
变法建议:
白术改苍术 → 增燥湿力(适苔厚腻者)
黄连:干姜=1:1 → 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现代应用:肝硬化腹水伴胃酸反流 → 加海螵蛸30g
肠源性腹胀(菌群失调)→ 加焦山楂15g
3.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气分坚胀)
组成:桂枝9g、生姜9g、炙草6g、麻黄6g、细辛6g、附子3g、大枣4枚
仲景气分病特征:
心下坚大如盘 → 类似心源性水肿/肝肿大
“汗出如虫行皮中” → 阳气通达之兆(微汗为度)
大气运转机制:
4. 枳术汤(水饮结聚)
组成:枳实6g、白术12g(3倍量)
《金匮》精要:
“水饮所作,边如旋盘”(区别于气分“旋杯”)
配伍奥秘:
白术(脾阴)4:枳实(胃阳)2 → 抑胃强以扶脾弱
李东垣误改汤为丸(枳术丸),失分消水饮之力!
腹中软化解读:水饮消散征象 → 现代B超示腹水减少
5. 四七汤(情志致胀)
组成:半夏9g、茯苓9g、厚朴6g、苏叶3g、生姜3片
苏叶核心作用:
散结 → 解肝郁(含紫苏醛镇静)
醒脾 → 芳化湿浊(促胃肠蠕动)
现代扩展:更年期腹胀 → 加浮小麦30g
焦虑性肠胀气 → 苏叶改薄荷6g后下
鼓胀五型鉴别与方剂
证型 | 触诊特征 | 首选方 | 关键药物 |
---|---|---|---|
脾虚寒胀 | 腹软按之如囊裹水 | 圣术煎 | 白术30g(炒) |
寒热错杂 | 腹胀硬伴灼热感 | 连理丸 | 黄连=干姜(1:1) |
气分坚结 | 心下坚满如覆盘 | 麻辛附子汤 | 麻黄+附子 |
水饮结聚 | 振水声+移动浊音 | 枳术汤 | 白术>枳实(2:1) |
气郁胀满 | 胀随情绪波动 | 四七汤 | 苏叶(后下) |
临证要点精要
1. 圣术煎白术用法:
生术60g利水(日尿量<800ml)
炒术30g健脾(血清白蛋白<30g/L)
2. 连理丸服法创新:
米汤送丸 → 护胃膜防黄连刺激
酸水多者:丸药化醋调糊敷中脘
3. 麻辛附子汤安全应用:
麻黄:附子 = 2:1 → 防心悸(心率>100次/分减量)
“虫行感”判断:皮肤蚁走感为药效信号
现代疾病对应方案
疾病 | 中医证型 | 主方+增效措施 |
---|---|---|
肝硬化腹水 | 脾虚寒胀 | 圣术煎+蟋蟀粉3g冲服 |
心源性腹水 | 气分坚结 | 麻辛附子汤+葶苈子15g |
腹腔肿瘤 | 水饮结聚 | 枳术汤+半枝莲30g |
肠易激综合征 | 气郁胀满 | 四七汤+痛泻要方 |
经典论述精解
张景岳“三焦气化论”:
“陈皮达上焦,干姜温中焦,肉桂化下焦” → 圣术煎三焦分治结构
喻嘉言“刚柔辨”:
八味丸(柔中之刚) vs 连理丸(刚中之柔) →
肾阳虚胀用八味(柔剂温润)
胃热脾寒用连理(刚剂斡旋)
仲景“水气鉴别”:
“旋杯”(气分) vs “旋盘”(水饮) →
气分:胀满疼痛(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水饮:濡软振水(枳术汤)
禁忌与误治警示
方剂 | 误用风险 | 纠正方案 |
---|---|---|
麻辛附子汤用于阴虚 | 咯血动风 | 急予三甲复脉汤 |
枳术汤用于胃溃疡 | 腹痛加剧 | 改黄芪建中汤 |
圣术煎用于湿热胀 | 黄疸加深 | 改用茵陈五苓散 |
名医心法:
徐灵胎评枳术汤:“脏腑分理,深得制方之妙” —— 非简单消补,实为 调整脾胃升降枢机 之方!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寒症·鼓胀单腹胀方》
<目录>卷五\寒症
<篇名>鼓胀单腹胀方
属性:胃苓散(见泄泻)
圣术煎 治脾虚作胀,及久患吐泻等症。白术(微炒,一两) 陈皮(二钱) 干姜(三钱) 肉桂(二钱)水煎服。虚甚,加附子。 白术补脾,脾得补则善运,善运则食消而胀去。欲其运多于补,则生用;欲其补多于运则熟用。凡药生则行速,熟则行缓,自然之理也。若炒焦,则全失其本性,反令损脾增胀。陈皮达结气于外,干姜祛寒气于中,肉桂化太阳之气于下。下焦气化,而上中二焦之气亦治,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
连理丸 治腹胀如箕,时吐酸水者,又治久泻如神。人参 白术 干姜 川连(各二两) 炙草(一两)蜜丸,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日两服。
喻嘉言云∶“酸水时吐时生,为单腹膨胀,及心、胸、腹、胁俱痛,不用八味地黄丸,为柔中之刚,而用此丸为刚中之柔,取其大苦大辛,能变胃而不为胃变也。”愚按∶以白术易苍术,其力更大。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能如盘,边如旋杯。桂枝 生姜(各三钱) 炙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二分,先煮麻黄至二杯二分,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三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此症是心肾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而不如旋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也,水饮所作)《金匮》特提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水煎服,日三服,腹中 即当散也。言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术之温以健运,枳实之寒以消导,意深哉。胃为阳,阳常有余;脾为阴,阴常不足;胃强脾弱,则阳与阴绝矣。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水饮作矣。方中用术以补脾,用枳以抑胃,脏腑分理,所以治水饮之原易,老逞其庸浅之见,变汤为丸,只认为一补一消之法,学人切勿述此陋语,为有识者笑。
四七汤 胀而属七情所致者,宜此汤主之。 半夏 茯苓(各三钱) 浓朴(二钱) 苏叶(一钱) 生姜(三片)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苏叶一味以散结,香以醒脾,而顺气消胀行水乃其余事。
总结:治胀五法
温运法(圣术煎)→ 治脾阳衰之胀
斡旋法(连理丸)→ 治寒热格拒之胀
通阳法(麻辛附子汤)→ 治大气不转之胀
分消法(枳术汤)→ 治水饮结聚之胀
散郁法(四七汤)→ 治七情郁结之胀
临床需验之于 “腹形软硬、二便通涩、寒热喜恶” ,危重症当结合西医利尿、穿刺放液。外治法可配合甘遂末调敷神阙穴(湿敷防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