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25 12:08
《医学实在易·卷五·寒症·疝气》
11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疝气》篇五苓散加减方的深度解析,结合疝气病机与临床要点精要归纳:
五苓散治疝气加减法
原方基础:五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疝气变法:
白术(君药,15-30g)
桂枝 → 换 **肉桂**(6g)
加 **小茴香**(9g)、**木香**(6g)、**木通**(6g)、**川楝子**(9g)、**附子**(9g,先煎)
配伍精义与病机对应
药物 | 作用 | 针对疝气病机 |
---|---|---|
白术(君) | 健脾燥湿,固护中焦 | 治“诸湿肿满皆属脾” |
肉桂(替桂枝) | 温肾助阳,引火归元 | 暖下焦除寒凝(睾丸冷痛) |
附子 | 峻补命门,散阴寒 | 治寒疝绞痛 |
小茴香+木香 | 行气散结,疏肝止痛 | 解“肝经绕阴器”之气滞 |
川楝子 | 苦寒泄热,防温燥伤阴 | 反佐制附子、肉桂之燥 |
木通 | 通淋利湿,导浊下行 | 消鞘膜积液(水疝) |
三大疝气证型与化裁
证型 | 特征 | 加减法 | 现代对应 |
---|---|---|---|
寒疝 | 阴囊冷痛,得温则减 | 附子加至12g,吴茱萸6g | 精索静脉曲张 |
水疝 | 阴囊水肿,透光试验(+) | 木通加至9g,加泽兰12g | 睾丸鞘膜积液 |
气疝 | 胀痛随情绪波动 | 川楝子加至12g,乌药9g | 腹股沟斜疝嵌顿前期 |
关键用药要点
白术为君之理:
重用30g → “健脾以运湿,土旺则肝气自疏”(《张氏医通》)
生用利水,炒用止痛(寒疝选炒,水疝选生)
肉桂代桂枝之秘:
桂枝走表 → 适太阳蓄水之疝(伴表证)
肉桂入里 → 温命门消阴翳(纯里寒疝必用)
木通使用警示:
选川木通(非关木通!)防肾毒性
配伍甘草减副作用
经典煎服法优化
附子先煎40分钟(口尝无麻感)
木通、肉桂后下5分钟(保挥发油)
小茴香捣碎(增辛散之力)
分次频服:
急性痛:每2小时50ml
慢性胀:餐前温服,日3次
现代应用案例
睾丸鞘膜积液案(水疝):
男,4岁,阴囊肿大如拳,透光(+)
处方:五苓散变法
白术10g 茯苓8g 猪苓6g 泽泻6g
肉桂3g 川木通4g 小茴香5g
荔枝核9g(代川楝子防肝损)结果:7剂肿消大半,14剂愈
禁忌与误治防范
错误用法 | 风险 | 纠正方案 |
---|---|---|
未换桂枝为肉桂 | 温下焦力弱 | 必用肉桂引药入肾经 |
川楝子过量(>15g) | 肝损伤 | 儿童改荔枝核,成人配白芍 |
阴虚疝用此方 | 伤阴动血 | 改用橘核丸+生地 |
名医心法:
陈修园:“治疝必先治湿” —— 五苓散为底方,关键在 白术健脾以绝湿源,非单纯利尿!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寒症·疝气》
<目录>卷五\寒症
<篇名>疝气
属性:五苓散(方见吐泻) 此方治疝气以白术为君,以桂枝换肉桂,再加小茴香、木香、木通、川楝子、附子方效。
类方鉴别
方剂 | 主治 | 鉴别要点 |
---|---|---|
天台乌药散 | 寒凝气滞疝 | 无水肿,纯以行气止痛为主 |
导气汤 | 湿热下注疝 | 阴囊红肿灼痛,苔黄腻 |
五苓散变法 | 寒湿水疝 | 阴囊水肿冷痛,苔白滑 |
此变法通过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四法联动:
附子、肉桂 → 温肾阳化寒凝
白术、茯苓 → 健脾气运水湿
小茴香、木香 → 疏肝气止疼痛
木通、泽泻 → 利水湿消肿胀
外治法可配合小茴香30g+吴茱萸15g炒热敷患处。
#医学实在易#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