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段文字摘自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卷五·厥证》,集中整理了治疗厥证的常用方剂及其简要说明。以下是对内容的分析解读:
核心主题: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
所列方剂及要点:
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七气汤:
标注“俱见心腹痛”,说明这些方剂的详细组成、用法和主治已在本书的“心腹痛”篇中记载。它们是治疗寒厥(因寒邪内盛导致阳气衰微)的代表方。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寒凝致厥。
通脉四逆汤: 回阳救逆,通达内外。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重证厥逆(真寒假热)。
七气汤: 行气解郁,散寒止痛。适用于气机郁滞、寒邪内阻导致的厥逆、心腹痛。
四逆散:
主治:
“阴阳不相顺接,四逆厥冷”:指气机郁滞(主要在肝脾),阳气不能布达四肢而致的手足不温或厥冷。这是气厥(郁厥)的代表方。
“并治痢症后重”:因其能疏肝理脾,调畅气机,故对痢疾里急后重(气滞明显者)有效。
组成: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各等分)。
用法: 研末,每服三钱,米汤调服,一日三次。
加减: “宜照法重加薤白” - 治疗痢疾后重时,应重用薤白以通阳导滞。
白虎汤、承气汤:
标注“俱见伤寒”,说明是治疗伤寒热病(外感热病)的重要方剂,也用于热厥(因里热炽盛,郁闭气机,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
白虎汤: 清热生津。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之热厥(伴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承气汤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热结之热厥(伴腹满硬痛、便秘、潮热谵语等)。
桂附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
标注“见痰饮”。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衰微,不能温煦四肢而致的寒厥(常伴水肿、痰饮、腰膝冷痛等)。
六味地黄丸:
主治: 肾阴(水)不足,虚火上炎引起的各种症状(痰嗽发热、口疮吐血、淋浊遗精、腰痛等)。
组成与剂量(汤剂): 熟地黄(四钱)、山茱萸肉(二钱)、怀山药(二钱)、茯苓(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水煎服。
丸剂: 改钱为两,炼蜜为丸如梧子大,名六味丸,主治相同。
与厥证关系: 适用于阴虚火旺,虚热内扰,阴阳失衡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厥证(阴虚厥),但非寒厥、热厥、气厥的主流治法。此处列出可能因其为补肾基础方,或用于厥证缓解后的调理。
还魂汤:
主治: “救卒死,救忤死” - 抢救突然昏厥假死(卒死)、中恶客忤(因外界不正之气或精神刺激突发昏厥,状如死)的急救方。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
用法: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次灌服咽下。
剂量换算: “今法马,每两折三钱零,每升折一白盏,一剂分三服” - 提供了当时的剂量折算方法。
按语(重要): 引用《医宗金鉴》观点:
强调辨证:里实便闭的厥证(如中风闭证、中恶里实)用备急丸(通里攻下);无汗表实的厥证(如外邪闭塞腠理,阳气郁遏)则当用还魂汤(辛温发汗通表)。
阐明机理:通里是“抑诸阴气”(泻下实邪),通表是“扶诸阳气”(宣通郁闭的阳气)。麻黄在此方中主要作用不在于强力发汗(因不“温覆取汗”),而在于“入太阴通阳”(宣通肺气,开发郁闭),阳气一通,魂魄可还(苏醒)。
白薇汤:
主治: 妇人气厥、血厥“如死人者” - 针对妇女因气机逆乱(气厥)或血虚/血瘀上冲(血厥)导致的严重昏厥。
组成: 白薇(二钱)、人参(二钱)、当归(二钱)、炙甘草(一钱)。水煎服。
功用: 益气养血,清热降逆(白薇有清热凉血、降逆作用)。
蒲黄酒方:
组成与用法: 蒲黄(一两)、黑豆(三两)。先将黑豆炒香,用温酒淋在黑豆上,取淋下的药酒饮一杯。
主治与机理: 未明言,但蒲黄活血化瘀止血,黑豆活血利水解毒,温酒通血脉。推测用于瘀血阻滞或血不归经导致的厥证(血厥),或用于厥证后的调理。
二术二陈汤:
标注“见湿症”,主治“湿盛生痰”。适用于痰湿内阻,蒙蔽清阳或阻滞气机导致的厥证(痰厥)。
平胃散、五苓散、防风通圣散:
平胃散: 标注“加减详本论”,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可用于湿浊中阻影响气机运行的厥证。
五苓散: 标注“见吐泻”,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可用于水饮内停,阳气受阻的厥证。
防风通圣散: 标注“见中风”,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表里俱实,风热壅盛的热厥(外有表邪,内有积热便秘)。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五·寒症·疝气》
<目录>卷五
<篇名>厥证
属性: 当归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七气汤(俱见心腹痛。)
四逆散 治阴阳不相顺接,四逆厥冷,并治痢症后重。宜照法重加薤白。柴胡 白芍 枳实 甘草(各等分)共为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日三服。
白虎汤 承气汤(俱见伤寒) 桂附八味丸(见痰饮)
六味地黄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痰嗽发热,口疮吐血,淋浊遗精,腰痛等症。熟地黄(四钱) 山茱肉 怀山药(各二钱)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改钱作两,炼蜜如梧子大,名六味丸,治同。
还魂汤 救卒死,救忤死。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按∶今法马,每两折三钱零,每升折一白盏,一剂分三服。御纂《医宗金鉴》云∶中风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覆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则魂可还矣。
白薇汤 治妇人气厥、血厥如死人者。白薇 人参 当归(各二钱) 炙草(一钱)水煎服。
蒲黄酒方 蒲黄(一两) 黑豆(三两)先将黑豆炒香,以温酒淋下,取酒饮一杯。
二术二陈汤 (见湿症) 治湿盛生痰。
平胃散 (加减详本论) 五苓散 (见吐泻) 防风通圣散 (见中风)
总结:
这段文字系统列举了治疗厥证(寒厥、热厥、气厥、痰厥、血厥、阴虚厥等)的各类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厥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核心思想:
温阳散寒救逆: (治寒厥) 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桂附八味丸。
清热泻火开闭: (治热厥) 白虎汤、承气汤、防风通圣散。
疏肝理气解郁: (治气厥) 四逆散、七气汤。
化痰祛湿开窍: (治痰厥) 二术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化湿利水)。
益气养血活血: (治血厥/气厥) 白薇汤、蒲黄酒方。
急救开闭通阳: (治卒死、忤死) 还魂汤。
滋阴降火: (治阴虚火旺相关证候,或厥后调理) 六味地黄丸。
其中对还魂汤的按语尤为重要,强调了根据表里实证选择通表(还魂汤)或通里(备急丸)的急救原则,并深入阐释了麻黄在此方中“通阳”而非单纯“发汗”的作用机理。对四逆散注明其治痢后重的加减用法(重用薤白),也体现了方剂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