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卷七·厥证·血证方》的逐方解析,结合原文主治、配伍特点及临床意义分类阐述:
一、血证核心方剂
1. 黄土汤
组成:灶心黄土(八钱,君药)、生地、黄芩、白术、阿胶、炙草、炮附子(各一钱半)。
主治:脾阳虚不统血之吐衄下血、崩漏(“血崩之神剂”)。
陈修园化裁:去附子加炮姜(更宜中焦虚寒无肾阳衰者),强调温中摄血。
2. 甘草干姜汤
组成:炮干姜(二钱)、生甘草(四钱)。
主治:过服寒凉药致中阳虚寒之血证(“服凉药不止者,得此如神”)。
配伍奥秘:甘草四倍于干姜,甘守津液,防姜燥伤阴。
3. 四生丸
组成:生地黄、生艾叶、生侧柏、生荷叶(各等分,捣丸)。
主治:热迫血妄行(吐衄发斑)。
特点:鲜药凉血止血兼化瘀(“止血兼能行瘀”),沸汤冲服存药性。
4. 理中汤
主治:中焦虚寒失血(上中下血证),使血“归经”。
机理:温中健脾,气足则血摄。
二、虚实兼顾方
1. 回元汤
组成:人参、炙草、当归(各二钱)、炙黄芪(四钱)、大枣、煨姜。
定位:气血双补,治气随血脱之虚证(未言明主症,当为血脱急救方)。
2. 当归补血汤
见头痛篇:黄芪(一两)配当归(二钱),补气生血治血虚发热。
三、脏腑针对性方剂
(一)肺系血证
泻白散:桑白皮(三钱)、地骨皮(一钱)、黄芩、甘草、粳米。
主治:肺燥咳血或火移大肠之泻(李时珍誉“泻肺诸方准绳”)。
竹叶石膏汤:石膏、麦冬、半夏、人参、竹叶等。
主治: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咳血、衵血。
(二)肾系血证
六味地黄丸:滋肾阴降虚火,治阴虚火动之尿血、咯血。
断红丸:侧柏叶、续断、鹿茸、阿胶。
主治:下血久不止(温肾固冲任,乌梅汤送服增涩血之力)。
(三)肠腑血证
旱莲丸(种福堂):旱莲草末,槐花汤调服。
主治:虚证便血(配人参汤补气摄血)。
桂扁猪脏饮(种福堂):猪脏填桂圆、扁豆花、糯米煨烂,蘸人中白末食。
主治:久痢脓血(“数年久病立愈”),以脏补脏,健脾敛肠。
(四)膀胱血证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
主治:心火下移之尿血、赤淋茎痛(详前文解析)。
旱莲车前汁(种福堂):旱莲草、车前子捣汁服。
主治:湿热下注之小便下血。
四、兼夹证治方
1. 血证伴痰饮
小青龙汤(见咳嗽):外寒内饮之咳血。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四钱)、生姜(五钱)、茯苓(八钱)。
主治:水饮上逆致呕、眩、咳血(重用茯苓导水下行)。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泻痰水,治支饮壅肺之喘咳带血。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配石膏清肺热,治痰热壅肺之“肺胀”(可伴血证)。
2. 上盛下虚喘血
黑锡丹:黑铅、硫黄、沉香、附子等。
主治:肾虚痰壅之喘促、痰血(“镇摄归根”)。
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当归等。
主治:痰壅于上、肾虚于下之喘咳、咯血。
四磨饮:人参、沉香、乌药、槟榔(磨服)。
主治:实喘兼虚(“实必顾虚,泻必先补”),送服养正丹固肾。
全真一气汤:熟地(一两)、人参、附子、麦冬等。
主治:上焦虚热(咳血)、下焦虚冷(“清上填下”)。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厥证·血证方》
<目录>卷七\厥证
<篇名>血证方
属性:泻白散 治肺受燥气咳嗽不已,火移大肠作泻等症。桑白皮(三钱,生) 地骨皮(一钱) 黄芩 甘草(各一钱)加粳米二钱,水煎服。
李时珍云∶“此泻肺诸方之准绳也。”
竹叶石膏汤 石膏(八钱,生研) 麦冬(四钱)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 炙草(一钱) 鲜竹叶(八十一片) 粳米(三钱)水三杯半,煎二杯,入粳米,煎至米熟,量八分服。
回元汤 人参 炙草 当归(各二钱) 大枣(二枚) 炙 (四钱) 煨姜 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白虎汤 麻黄汤 (加减详本论)
四生丸 治热甚逼血妄行,此方止血兼能行瘀,所以为妙。生地黄 生艾叶 生侧柏 生荷叶(各服二钱)捣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以沸汤冲服。)
理中汤 (方见吐泻) 上、中、下之血不止,得此便能归经,真神剂也。
黄土汤 治吐血、衄血、下血,妇人血崩之神剂。灶心黄土(八钱) 怀生地 黄芩 白术 阿胶 炙草 附子(炮、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余每用去附子,加炮姜八分。
甘草干姜汤 血症服凉药不止者,得此如神。 干姜(二钱,炮制) 生甘草(四钱)水煎服。
断红丸 治下血久不止。 侧柏叶(炒香) 续断(酒炒,各三钱) 鹿茸(一具,酥炙)醋煮阿胶为丸,每服四、五十丸,乌梅汤米汤随意下。
当归补血汤 (见头痛 )
旱莲丸 (《种福堂》) 治大便下血虚弱者。 旱莲草阴干为末,以槐花煎汤,调炒米粉糊丸,如梧子大,每日服五钱,以人参五分煎汤下,二服即愈。
牛膝酒煎 (《种福堂》) 治男子茎中痛及妇人血结少腹痛,牛膝一大握,酒煮饮之。
旱莲车前汁 (《种福堂》) 治小便下血。旱莲草 车前子(各等分)将二味捣自然汁,每日空心服一茶杯。
桂扁猪脏饮 (《种福堂》) 治大便下脓血,即日夜数次,数年久病,服之立愈。雄猪脏(一条,洗净) 桂圆肉(二两) 扁豆花(鲜,白,四两)将二味捣烂,用白糯米拌和,装入猪脏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烧烂,忌见铁器。然后将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或酱油蘸吃亦可。不论吃粥吃饭,空口皆可吃,吃四、五条即愈。
小青龙汤 (见咳嗽)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水饮,咳逆欲呕,眩晕等症。 半夏(四钱) 生姜(五钱) 茯苓(八钱)水煎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支饮阻隔气道,呼吸不利。 大枣(十一枚) 葶苈子(二钱,研)水二杯,先煮大枣至一杯,分入葶苈煎八分服。
越婢加半夏汤 治气盛痰壅,肺胀上气,目如脱,脉浮大者。 麻黄(三钱) 半夏(二钱) 生石膏(四钱,研) 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半) 生姜(钱半)水二杯半,先煮麻黄,吹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再。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胁膨胀,并阴阳气不升降,五种香港脚,水气上攻,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等症。 黑铅 硫黄(各三两,同炒结砂,研至无声为度) 沉香 胡芦巴 熟附子 肉桂(各五钱)茴香 破故纸 肉豆蔻 木香 金铃子(去核,各一两)上共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真武汤 (见上噎嗝) 桂苓甘术汤 肾气丸(即桂附八味丸。俱见上痰饮 )
四磨饮 治诸喘。 人参 沉香 乌药 槟榔(各等分)四味磨浓汁,煎沸服。
方用人参泻壮火以扶正气,沉香纳之于肾,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导之,所谓∶“实必顾虚,泻必先补也。”四品气味俱浓,磨则取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气味齐到,效如桴鼓矣。原注云∶送下养正丹甚妙者,以养正丹能缓肾也。安肾丸、八味地黄丸,可代此丹,镇摄归根,喘急遄已矣。
苏子降气汤 治上实下虚,痰喘及吐泻等症。 紫苏子(二钱,研) 前胡 半夏 茯苓 当归 炙草 沉香 浓朴(各五分)加生姜二片,水煎服。
全真一气汤 (《冯氏锦囊》) 治上焦虚热下焦虚冷,此方清肃在上,填实在下之法。熟地(一两)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另煎另服) 麦冬 牛膝(各二钱) 冬白术(炒三钱)五味(七分) 附子(一钱,须重用)水煎服。
五、陈修园血证思想精髓
分脏腑论治:
肺火用泻白散,心火用导赤散,脾虚用黄土汤,肾亏用断红丸。
辨寒热虚实:
热迫血行(四生丸) vs 阳虚失摄(黄土汤、甘草干姜汤)。
重中焦斡旋:
理中汤“使血归经”,黄土汤去附加姜,均突出温脾摄血。
善用民间验方:
种福堂系列方(旱莲丸、桂扁猪脏饮)体现简、便、廉、验特色。
此卷血证方体系完备,从急症止血到脏腑调理,从纯虚纯实到痰瘀互结,彰显“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临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