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卷七·五淋癃闭》中 五淋汤 的解析,结合原文主治、配伍思想及临床应用要点:
一、五淋汤方解
组成与剂量
赤茯苓(三钱):利水渗湿,清心火(导心热下行)。
白芍(二钱):养阴柔肝,缓急止痛(治淋痛)。
生山栀(二钱):清泻三焦湿热,通淋止血。
当归(一钱四分):养血活血,防利水伤阴。
细甘草(一钱四分):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主治范围
五淋症状:
小便淋涩不出
尿如豆汁(浊淋)
尿中砂石(石淋)
尿如脂膏(膏淋)
热沸便血(血淋)
配伍原理
上焦清心:
山栀 + 赤茯苓 → 清心降火,利湿通淋(“通上焦之气,心火清”)。
下焦滋肝肾:
当归 + 白芍 → 养血柔肝,滋肾阴固本(“安下焦之气,五脏阴复”)。
中焦调和:
甘草 → 健脾和中,协调上下(“调中焦之气,阴阳厘清”)。
恢复气化:
全方使膀胱气化复常(“太阳之气自化,水府洁矣”)。
二、淋证分型论治(关联方剂)
证型 | 主症特点 | 对应方剂 | 配伍要点 |
---|---|---|---|
热淋 | 小便灼痛、黄赤 | 五淋汤原方 | 栀、苓清热利湿 |
石淋 | 尿中砂石、绞痛 | 五淋汤+ 海金沙、金钱草 | 化石通淋 |
膏淋 | 尿如脂膏、浑浊 | 五淋汤+ 萆薢、菖蒲 | 分清别浊 |
血淋 | 尿血刺痛、色鲜红 | 五淋汤+ 小蓟、生地黄 | 凉血止血 |
劳淋 | 遇劳即发、小便涩痛 | 补中益气汤 | 升提中气(久病气虚) |
寒淋 | 小便涩痛、畏寒肢冷 | 桂附八味丸 | 温肾化气(肾阳虚) |
癃闭(危候) | 小便点滴不通 | 白通汤 | 破阴回阳(少阴寒化危证) |
三、关键方剂补充说明
补中益气汤(见疟疾篇)
治劳淋:中气下陷致小便淋沥(加滑石、通草增效)。
桂附八味丸(见痰饮篇)
治寒淋:肾阳虚膀胱气化无力(与五淋汤寒热异途)。
白通汤(《伤寒论》方)
治少阴寒化癃闭:下利清谷+小便不通(附子、干姜破阴通阳)。
四、陈修园淋证治疗思想精髓
以通为补:
五淋汤通利为主,佐归、芍防利水伤阴,体现“祛邪不伤正”。
分经论治:
上焦心火(栀、苓)— 中焦斡旋(甘草)— 下焦肝肾(归、芍)。
重视气化:
淋证根本在膀胱气化失常,虚证需补气(补中益气汤)或温阳(桂附八味丸)。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哮症·五淋癃闭》
<目录>卷七\哮症
<篇名>五淋癃闭
属性: 五淋汤 治小便淋症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为膏汁,或热沸便血。 赤茯苓(三钱) 白芍 生山栀(各二钱) 当归 细甘草(各一钱四分)水煎服。
此方用栀、苓治心腹,以通上焦之气,而心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厘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之水府洁矣。
补中益气汤 (见疟疾) 桂附八味丸 (见痰饮)
白通汤 (方见伤寒) 治少阴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五、现代临床应用要点
基础方:五淋汤适用于 湿热兼阴伤型淋证(如急性泌尿系感染)。
加减拓展:
石淋:加鸡内金、冬葵子增强排石。
血淋:合导赤散清心火。
老年癃闭:五淋汤 + 肉桂、牛膝(引药下行)。
禁忌:
纯虚寒证(畏冷、脉沉微)忌用五淋汤(当投桂附八味丸)。
总结:五淋汤是治疗湿热淋证的经典方,其“清上、安中、滋下”的结构,对现代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的辨证治疗仍有重要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