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卷七·吞酸》所列方剂的系统解析,结合病机、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
一、吞酸核心方:左金丸
组成与配伍奥秘
药物 | 剂量 | 性味归经 | 作用 | 配伍意义 |
---|---|---|---|---|
黄连 | 六两 | 苦寒,归心、肝、胃经 | 清泻肝火,降胃逆 | 直折肝经横逆之火(君药) |
吴茱萸 | 一两 | 辛热,归肝、脾、胃经 | 疏肝下气,制黄连苦寒 | 反佐防冰伏,引热下行(使药) |
比例精要:黄连:吴茱萸 = 6:1
重用黄连泻火,轻用吴茱萸疏肝,构成“辛开苦降”之势。
剂型巧思:粥糊丸(护胃气),椒目大小(约绿豆大),每次30丸(约3-4g),温和起效。
主治病机与症状
病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怒动肝火,逆于中焦”)
典型症状:
吞酸嘈杂,口苦胁痛
脉弦,小腹胀满
发作时身热气逆(肝火亢盛之象)
二、分型论治扩展方剂
证型 | 病机特点 | 首选方剂 | 化裁要点 |
---|---|---|---|
肝火犯胃 | 吞酸灼心,烦躁脉弦 | 左金丸 | 胁痛甚加 柴胡、白芍 |
中虚湿热 | 酸水清冷,倦怠便溏 | 连理汤 | 理中汤+黄连,温中清湿热 |
少阳郁热 | 寒热往来,呕酸口苦 | 小柴胡汤 | 加 煅瓦楞、海螵蛸 制酸 |
食滞胃腑 | 嗳腐吞酸,脘腹胀满 | 平胃散 | 加 焦三仙、莱菔子 消食导滞 |
胃热津伤 | 吞酸口渴,多饮汗出 | 人参白虎汤 | 石膏清胃热,人参护气阴 |
阳明腑实 | 吞酸便秘,腹满拒按 | 调胃承气汤 | 泻热通腑,釜底抽薪 |
肾阳虚衰 | 泛酸清冷,腰膝酸冷 | 肾气丸 | 温肾化气,引火归原 |
三、关键方剂解析
连理汤(理中汤+黄连)
病机:脾胃虚寒为本,湿热郁结为标(虚寒与郁热并存)。
症状:吞酸伴腹冷便溏、舌淡苔黄腻。
小柴胡汤治吞酸
机理: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犯胃 → 加 左金丸 增效,成“柴左合方”。
肾气丸适用要点
必见肾阳虚证:夜尿频、腰冷肢凉、脉沉迟,此乃“虚阳浮越”之酸。
四、陈修园吞酸治疗思想精髓
以肝为核心:
左金丸为治酸第一方,体现“治酸必调肝”思想(肝为吞酸病机枢纽)。
寒热分治:
连理汤(寒热错杂) vs 左金丸(纯热) vs 肾气丸(纯寒)。
通降为要:
承气汤通腑、平胃散降浊、左金丸泄肝,均重“胃气以降为顺”。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哮症·吞酸》
<目录>卷七\哮症
<篇名>吞酸
属性: 左金丸 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粥为丸,椒目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连理汤 (即理中加黄连) 小柴胡 (见疟症) 平胃散 (见伤食) 人参白虎汤 (即白虎加人参) 调胃承气汤 肾气丸 (即桂附八味丸 )
五、临床使用注意
左金丸禁忌:
脾胃虚寒无火者忌用(误用则腹痛泄泻)。
连理汤鉴别:
勿与单纯胃热证混淆(需有便溏、腹冷等虚寒征象)。
肾气丸用法:
若吞酸伴面赤咽痛(虚阳上浮),需加 牛膝、牡蛎 引火下行。
总结:陈修园治吞酸以 左金丸疏肝清火 为主轴,延伸出虚(连理汤)、实(承气汤)、寒(肾气丸)多维度治法,为现代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