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是对《医学实在易·卷七·伤酒》中 葛花解酲汤 的深度解析,结合罗谦甫病机论与临床活用要点:
一、方剂组成与剂量奥秘
药物 | 剂量 | 性味归经 | 核心作用 | 配伍深意 |
---|---|---|---|---|
葛花 | 五钱(君) | 甘凉,归胃经 | 专解酒毒,发汗利湿 | 使酒邪从表而散(“得微汗则愈”) |
茯苓 | 一钱五分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健脾渗湿,导酒毒从小便出 | 合猪苓、泽泻 → 利小便分消 |
白蔻仁 | 五钱 | 辛温,归脾胃经 | 温中行气,化酒湿醒脾 | 配砂仁增强醒脾开胃力 |
干姜 | 二钱 | 辛热,归脾胃肺经 | 温中止呕,制酒之寒凉 | 防葛花、泽泻过凉伤中 |
人参 | 一钱五分 | 甘温,归脾肺经 | 益气护胃,防消伐伤正 | 攻邪不忘固本之眼目 |
神曲 | 二钱 | 甘辛温,归脾胃经 | 消食化滞,解酒谷之积 | 助运中焦枢纽 |
关键比例:葛花:健脾药(参术苓)= 5:1.5 → 突出“发汗解酒为主,健脾利湿为辅”
二、主治病机与症状
罗谦甫酒毒病机论
“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
热性:灼伤胃津 → 心烦口渴
湿性:困阻中焦 → 胸满不食、小便不利
无形:忌用攻下(误用则“伤有形阴血”)
葛花解酲汤对应症状
酒毒病位 | 症状 | 方药靶向 |
---|---|---|
上焦 | 呕逆、心烦 | 葛花发汗 + 橘红降气 |
中焦 | 胸满不食 | 砂蔻醒脾 + 青木香行气 |
下焦 | 小便不利 | 二苓+泽泻利湿 |
三、治法精髓:上下分消
祛邪途径 | 代表药物 | 作用机制 | 罗谦甫原论 |
---|---|---|---|
发汗(上消) | 葛花(重用) | 开腠理,酒毒随汗而解 | “发散使汗出则愈,最妙法也” |
利尿(下消) | 茯苓+猪苓+泽泻 | 通膀胱,酒湿从溲而泄 | “其次莫如利小便” |
和中(枢转) | 人参+白术+神曲 | 护胃气,复运化 | 防消伐伤正 |
警示:禁用牵牛、大黄等攻下药,免伤元气(酒毒非有形积滞)
四、临床应用要点
1. 适用证候
急性酒精中毒(呕逆、头痛、尿少)
慢性酒伤(脘痞纳呆、苔白腻滑)
酒湿内蕴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
2. 加减化裁
兼症 | 加味药物 | 作用 |
---|---|---|
湿热盛 | 枳椇子15g | 专解酒毒,护肝降酶 |
呕吐剧 | 生姜汁10ml(兑服) | 温胃止呕 |
头痛晕 | 菊花10g、薄荷6g | 清利头目 |
肝损伤 | 葛根20g、丹参12g | 活血保肝 |
3. 禁忌证
酒毒化火(口苦苔黄)→ 去干姜,加黄连3g
气阴两虚(舌红少苔)→ 去砂蔻,加石斛15g
五、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方剂 | 病机侧重 | 核心药物 | 主治特点 |
---|---|---|---|
葛花解酲汤 | 酒毒湿热困脾 | 葛花+砂蔻+二苓 | 专解酒伤,发汗利湿并重 |
五苓散 | 水饮内停气化不利 | 桂枝+白术+二苓 | 通阳化气,治水逆口渴 |
陈修园注:“五苓散加减详本论” → 提示水湿重时二方可合用
六、现代药理佐证
药物 | 解酒机制 | 现代研究 |
---|---|---|
葛花 | 加速乙醇代谢,降低血醇浓度 | 葛根素促进乙醛脱氢酶活性 |
茯苓 | 保护胃黏膜,减轻酒精性胃损伤 | 茯苓多糖抗炎修复作用 |
砂仁 | 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恶心腹胀 | 挥发油调节胃肠动力 |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哮症·伤酒》
<目录>卷七\哮症
<篇名>伤酒
属性: 葛花解酲汤 治酒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青皮(三分)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 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 泽泻 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罗谦甫云∶“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使汗出则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 丸大热之剂下之,又用牵牛,大黄下之,是无形元气病,反伤有形阴血,乖误甚矣。
五苓散 (方见吐泻加减,详本论)
经典案例示范
案例:男性,暴饮后呕吐心烦,胸脘痞满,24小时未进食,小便短赤,舌淡苔白腻。
处方:葛花15g,茯苓6g,砂仁6g(后下),干姜6g,人参5g,泽泻9g,生姜汁10ml(兑)
疗效:1剂后微汗出,呕吐止;2剂小便通利,能进粥食。
总结:葛花解酲汤是治疗 酒毒湿热证 的专方,其 “汗利同施、攻补兼施” 的治法,完美诠释中医 “给邪出路” 的智慧。罗谦甫对“无形酒毒忌攻下”的警示,至今仍是临床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