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医学实在易》所载“久服地黄暴脱”一证,是陈修园针对过服滋阴药(如地黄、阿胶等)导致阴邪壅盛、阳气衰微危候的急救论述。以下结合病机、治法及核心方剂(通脉四逆汤、术附汤)深度解析:
一、久服地黄暴脱的病机与症状
1. 病机演变
长期误补:久服六味丸、八仙长寿丸等滋阴药,加入胶类(鹿角胶、阿胶)、紫河车等,致“水邪滔天,浊阴弥沦”。
阴阳失衡:阴寒内盛,格拒阳气,形成“阴盛格阳”之证。
暴脱诱因:嗔怒、房劳、饮食、劳倦等触发阴邪上逆,阳气骤脱。
2. 暴脱前兆与危症
阶段 | 症状特点 | 病机关键 |
---|---|---|
未脱时 | 精神萎靡、腰膝无力、偶咳血/便血、二便异常(溏秘不定) | 阴浊内伏,阳气渐衰 |
暴脱时 | 猝然昏仆、痰涎壅盛、大喘大汗(命汗)、吐泻不止、手足厥冷 | 阴盛格阳,阳气外越(类中风) |
陈修园警示:“补水酿成水巨灾,命痰命汗势难回”。
二、治法三纲:破阴回阳,急救固脱
陈修园提出三法,皆以大剂温阳为主导:
1. 拨云见日——通脉四逆汤
组成:生附子(大者1枚)、干姜(3-4两)、炙甘草(2两)。
方义:
重用姜附:破阴寒,回垂绝之阳(干姜温中焦,附子通十二经)。
炙甘草:制姜附峻烈,护脾胃之气。
加减:
面赤戴阳:加葱白茎通阳。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复脉固脱。
2. 急筑堤防——术附汤加姜汁
组成:白术、附子(炮)、生姜汁半盏。
方义:
白术+附子:温中健脾,固守中焦(堤防阴邪上泛)。
姜汁:温胃降逆,化饮止呕,助药力迅达四末。
3. 导流归海——重加茯苓
用法:于通脉四逆汤或术附汤中重用茯苓(1-2两)。
方义:
茯苓渗湿利水,引阴邪下行(导浊阴归海)。
合姜附共成“泄阴扶阳”之功。
关键警示:暴脱时禁用人参(“苏后再加人参,若即时用参,反不能回阳”)。
三、核心方剂详析
1. 通脉四逆汤 vs 四逆汤
对比项 | 通脉四逆汤 | 四逆汤 |
---|---|---|
组成 | 干姜3-4两,附子大者1枚 | 干姜1.5两,附子1枚 |
病机 |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 阳虚阴盛(纯寒无热) |
主症 | 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 畏寒蜷卧、脉沉微 |
治疗目标 | 通达内外阳气 | 温运中焦阳气 |
2. 术附汤的配伍深意
白术:燥湿健脾,截断中焦水湿上泛之路。
炮附子:温肾阳,化气行水(与生附子急回阳不同)。
姜汁:佐制术附之燥,协同降逆化饮,为急救痰涎壅盛之要药。
四、陈修园学术思想精髓
纠偏时弊:批判“王道平补”滥用滋阴药,强调“阴阳互根”失衡的灾难性后果。
急救分层次:
通脉四逆汤:直破阴寒,力挽浮阳(治标)。
术附汤+茯苓:温中利水,标本兼顾(防复脱)。
药禁启示:
暴脱禁用滋阴药(地黄类)、慎早用人参(防恋邪)。
茯苓非单纯利水,实为“泄阴扶阳”之枢药。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哮症·久服地黄暴脱》
<目录>卷七\哮症
<篇名>久服地黄暴脱
属性: 通脉四逆汤 (见伤寒) 术附汤 (见自汗)
总结
久服地黄暴脱证是中医“误补致危”的典型范例。陈修园以 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术附汤固守中焦、茯苓导邪下行,构建了“温—固—泄”三级急救体系,为现代临床处理药源性阴盛格阳证(如长期激素/免疫抑制剂滥用后阳虚暴脱)提供了经典思路。其核心在于:救阳为急,泄阴为佐,中病即止,切忌见虚即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