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为《医学实在易·卷七·怔忡(惊悸、健忘同治)》篇的整理与解析,重点归纳方剂、治法及临床应用要点:
一、核心方剂与主治
1. 都气丸
组成: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加五味子一两。
主治:
肾阴亏虚,虚火上扰所致怔忡;
兼治咳喘、盗汗(五味子敛肺滋肾)。
2. 归脾汤
组成:
人参、白术、炙黄芪、茯神、当归、炒黑酸枣仁(研)、龙眼肉(各二钱)
炙甘草、木香、远志(去骨,各五分)主治:心脾两虚证
怔忡、健忘、失眠;
汗多食少,大便溏泄;
吐血、下血(气不摄血);
妇人月经不调(脾不统血)。
方义:
参、芪、术、草补脾益气;
归、圆、枣仁养血安神;
木香理气防滞;
远志交通心肾。
二、《伤寒论》方剂的活用
陈修园强调从伤寒方中化裁治怔忡:
小半夏加茯苓汤
病机:痰饮停胃,上凌于心致悸。
症:心下痞满,呕吐眩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病机:心阳不足,水气上冲("脐下悸,欲作奔豚")。
症:心悸伴脐下跳动感。
桂枝加桂汤
病机:阳虚寒凝,阴寒上逆("气从少腹上冲心")。
症:阵发性心悸,气逆冲胸。
真武汤
病机:肾阳虚衰,水泛凌心。
症:心悸伴四肢沉重、浮肿、畏寒。
奔豚汤
病机:肝郁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气上冲胸")。
症:惊恐悸动,自觉气上冲胸。
三、怔忡、惊悸、健忘的辨证要点
证型 | 关键病机 | 首选方剂 | 鉴别症状 |
---|---|---|---|
心脾两虚 | 气血不足,心神失养 | 归脾汤 | 健忘失眠 + 食少便溏 + 出血 |
肾阴亏虚 | 虚火扰心 | 都气丸 | 怔忡 + 腰酸盗汗 + 咳喘 |
水饮凌心 | 痰饮阻遏心阳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心悸 + 眩晕呕吐 + 苔白滑 |
阳虚水泛 | 肾阳虚水气上逆 | 真武汤 | 心悸 + 浮肿畏寒 + 肢冷 |
肝热气逆 | 气火冲心 | 奔豚汤 | 惊悸阵作 + 气上冲胸 + 烦闷 |
四、叶天士治络法补充
(原篇未详,据其学术思想延伸)
络虚风动致悸:
症:心悸如电掣,遇劳加重。
方:阿胶、鸡子黄、生牡蛎、生地(滋络熄风)。
痰瘀阻络致忘:
症:健忘伴头痛如刺。
方:桃仁、郁金、石菖蒲、远志(通络开窍)。
五、临床注意事项
怔忡危候:
若见"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证),需警惕心阳衰微,预后凶险。
鉴别要点:
奔豚汤证气上冲胸属热;桂枝加桂汤证气逆属寒。
归脾汤扩展应用:
现代用于心脾两虚型焦虑症、神经衰弱、功能性出血。
陈修园警示:
“治悸勿忘水饮,治忘必调心肾;怔忡日久,当察真阳虚衰(真武汤)或阴精耗竭(都气丸)。”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怔忡(惊悸、健忘同治)》
<目录>卷七
<篇名>怔忡(惊悸、健忘同治)
属性: 都气丸 (六味丸加五味子一两,方见上厥症)
归脾汤 治心脾血虚,怔忡健忘,汗多食少,大便泄溏或利,不寐,吐血、下血,妇人经水不调等症。人参 白术 炙黄 茯神 当归 酸枣仁(炒黑、研) 龙眼肉(各二钱) 炙草 木香 远志(各五分,去骨)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加桂汤 (俱见伤寒) 真武汤 奔豚汤
附:原篇未详方剂参考
六味丸(即六味地黄丸):详见前篇“厥症”或“虚痨”。
真武汤、奔豚汤等:详见《伤寒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