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以下为《医学实在易·卷七·房劳伤寒》篇的整理解析,结合原文及临床实践补充完整:
一、核心方剂与主治
1. 通脉四逆汤(原注“见心腹痛篇”)
组成:生附子(大者1枚)、干姜9g(强人可12g)、炙甘草6g。
主治:房劳后伤寒,阳气暴脱
症见:恶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面赤烦躁(阴盛格阳)。
关键点:
“房劳伤肾,复感寒邪,真阳衰微,非此莫救。”
2.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原文误作“黄连阿胶鸡子黄连”)
组成:黄连12g、黄芩6g、白芍6g、阿胶9g(烊化)、鸡子黄2枚(搅入药汁)。
主治:房劳后伤寒,少阴热化证
症见:心中烦热,失眠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阴亏虚,心火亢盛)。
3. 竹皮汤(简效方)
组成:鲜竹茹(刮取竹皮)78g(约二两六钱)。
用法:水煎200ml,顿服。
主治:房劳伤寒轻证,虚热扰神
症见:微热烦躁,呕逆不眠(竹皮甘寒清胃降逆)。
二、房劳伤寒的辨证分型与治法
证型 | 病机 | 主方 | 鉴别要点 |
---|---|---|---|
阳虚暴脱 | 肾阳骤衰,阴寒内盛 | 通脉四逆汤 | 肢冷下利+脉微+面赤戴阳 |
阴虚火旺 | 肾水亏竭,心火独亢 |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 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 |
虚热扰胃 | 胃阴不足,虚热上逆 | 竹皮汤 | 呕哕虚烦+身热不甚 |
精亏感寒 | 精亏表虚,寒邪直中少阴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无汗畏寒+脉沉细 |
三、陈修园治疗思想精要
“房劳伤寒,两感于邪”:
内伤肾精 + 外感寒邪 → 病势凶险,需分阴阳救急。
急救层次:
阳脱:通脉四逆汤回阳固脱(附子用量宜重);
阴竭:黄连阿胶汤滋水降火(鸡子黄不可煎煮)。
竹皮汤妙用:
“鲜竹皮甘寒,通利三焦,房劳后虚热呕逆最宜。”
现代可用竹茹15g替代鲜品。
四、叶天士补充法(据房劳伤寒延伸)
精亏夹湿:
症: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腻。
方: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合 六味地黄丸。
络虚感邪:
症:腰痛如折,低热缠绵。
方:阿胶+鳖甲+青蒿(滋阴透络)。
五、临床注意事项
禁忌警示:
通脉四逆汤不可用于实热证(面赤需辨真假寒热);
黄连阿胶汤禁用于便溏、阳虚者。
现代对应病证:
重症感染后休克(通脉四逆汤证);
新冠/流感后虚烦综合征(黄连阿胶汤证)。
竹皮汤扩展:
化疗后虚热呕吐(竹茹+麦冬+半夏)。
房劳伤寒危候识别:
若见“汗出如油、喘促脉散” → 急用 独参汤(人参30g浓煎)固气防脱!
对应原文:
《医学实在易·卷七·怔忡(惊悸、健忘同治)·房劳伤寒》
<目录>卷七\怔忡(惊悸、健忘同治)
<篇名>房劳伤寒
属性: 通脉四逆汤 (见心腹痛) 黄连阿胶鸡子黄连 (见中风)
竹皮汤 鲜刮竹皮(二两六钱)上一味,以水二杯,煎一杯服。
附:关联方剂参考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6g、附子9g、细辛3g → 治少阴感寒无汗。
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30g浓煎 → 元气欲脱时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