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此案为温补法挽救虚寒误治的经典范例,深刻揭示“辨体施治”的核心价值。解析如下: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寒疟误治 》
寒疟误治
茶商某,忘其名,在都中,夏得疟病。医药数进,而午后必寒战经时许。沉绵者数月,渐至体肤削减,饮食少进,出入随人扶掖,又年过五旬,获利不丰,家无子嗣,言必长叹,已不作生活计矣。适秋间,余到其铺,有契友田时甫扶之来求余治。见其面若败灰,气息仅属,诊其脉,则六部皆沉细迟微,右关更不三至。乃曰:此固疟疾,然疟系外感,初发时,解之清之,无不愈者。君病时所服,必草果,常山等劫药,中气本属虚寒,再克伐之,必无痊日。此时满腹虚寒,中气大馁,仍作疟疾治,是速其毙也。时甫曰:尚可治否?乃云:六脉虽虚,毫无坏象,何至不治。因进以附子理中汤,越日而寒战去。再进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芍、白蔻、肉桂数种。五日而饮食进,半月后如常矣。
核心诊疗过程
患者背景:
年过五旬茶商,夏季患疟,久治不愈,体虚至"出入随人扶掖"。兼有情志抑郁(家贫无嗣)。误治经过:
前医屡用 草果、常山 等劫疟药(辛温燥烈,耗气伤阴),致中阳衰微,疟邪未去而正气先溃。关键症状:
午后寒战持续1时辰(非典型疟疾发作)
面色败灰、气息微弱、形销骨立、食少
六脉沉细迟微,右关不足三至(脾阳虚衰铁证)
作者辨证:
中焦虚寒,阳气欲脱(非单纯疟疾)→ "满腹虚寒,中气大馁"治法方药:
急温脾阳:先投 附子理中汤(附子回阳救逆,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 1剂寒战止
缓补中气:继用 补中益气汤加白芍、白蔻、肉桂(升阳举陷+温中摄血+暖肾煦土)→ 5日纳增,半月痊愈
疗效对比:
数月劫药治疗 → 日渐危重
分步温补治疗 → 半月康复
误治根源剖析
前医错误 | 作者纠偏 | 核心差异 |
---|---|---|
见疟治疟,忽视体质 | 首辨"中气本属虚寒" | 治病求本 vs 见症治症 |
滥用劫药(草果、常山) | 斥其"克伐中气" | 伤正 vs 扶正 |
未识"午后寒战"非疟疾典型 | 从脉象锁定虚寒本质 | 刻板套方 vs 动态辨证 |
注:劫疟药适用于正气未虚、痰湿壅盛的实证疟疾。本案患者年高体弱,初起即属虚证,误用劫药如同雪上加霜。
分步治疗精要
附子理中汤救急:
→ 附子温肾阳以暖土,干姜守中焦而散寒,参、术、草补气培土
→ 直击"寒战"根源:脾肾阳衰,失于温煦补中益气汤善后:
→ 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中气,升麻、柴胡升清阳,当归养血
→ 加味用意:
- 白芍:防温燥伤阴,柔肝助脾
- 白蔻:醒脾化浊,复运化之机
- 肉桂:引火归元,固附子之功
→ 重建中气枢轴,恢复升降出入
关键辨证细节
识破"假疟":
典型疟疾应呈"寒热往来,发作有时",本案仅见"午后寒战"且持续经时,实为阳虚不能抗邪。脉诊定乾坤:
右关不足三至(一息不足三至)→ 脾阳衰微至极,此脉象禁用一切攻伐。情志与体质的关联:
患者"家无子嗣,长叹辍业"的抑郁状态,加速了中气溃败(忧思伤脾)。
临床启示
虚人外感,扶正为要:
年老、久病者患外感病,须以体质为本(本案温阳解"疟")。劫药使用禁忌:
草果、常山类燥烈药,仅适用于体实痰壅者,虚人、老人慎用。分阶段论治智慧:
急则救阳(附子理中汤)→ 缓则复元(补中益气汤加味),层次清晰。脉象为生死关键:
"六脉无坏象"是作者敢断言可治的依据,提示脉有根气者,虽危可救。
与前三案的思想统一
误治主题的延续:
臂痛案误补闭邪、闭经案误补助热、脾劳案误下亡阳、本案误劫伤正 → 共构"虚虚实实"之戒。体质辨证的升华:
本案将"辨体"置于"辨病"之上(虚寒体质决定治则),呼应脾劳案"调摄重于药石"思想。脉诊的核心价值:
四案均以脉象为辨证关键(本案凭脉断生死,脾劳案凭脉阻误下)。
结语:此案是"甘温除大寒"的生动实践,对现代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慢性衰弱状态极具参考价值——当抗生素、抗疟药无效时,回归中医"扶正达邪"的本质或见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