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此案精准演绎“温肝散寒”法治疗寒疝的典范,深刻揭示“疝属肝经”的定位要义。解析如下: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肝气凝结而致寒疝 》
肝气凝结而致寒疝
常少张炳堂同乡,甲寅得疝病,肾囊重坠,膀胱时作痛楚,适入值圆明园,出城门路砌以石,长数十里,行者车倾侧,车中人四肢竭力支持,多以为苦。炳翁一往返,疝痛甚,肾囊欲肿。延医视之,仓卒不暇细诘病状。因曰:肾囊肿多是湿热下陷,利水清火痛自除。炳翁于歧黄素愦愦,急服其药,痛增甚,腰胁不可屈伸。乃命余视,诊其脉象沉迟,季肋丸丸,直上直下。乃曰,此寒疝也,病由肝气凝结,胁下如柱,非温血养胁不可,利水清火,不增甚何为。乃为合茴香丸一料送之,服未一两而痛减。适有盛京视学之命,炳翁即束装出关。冬季来函,则曰,药已服完,疝不再发,余犹以温养告之云。
核心诊疗脉络
患者背景:
官员张炳堂(常少),甲寅年患疝,常因车马颠簸(圆明园石路震动)诱发剧痛。误治经过:
肾囊肿痛 → 前医误诊“湿热下陷” → 用利水清火药 → 痛剧至“腰胁不可屈伸”关键体征:
脉沉迟(阴寒内盛)
季肋丸丸,直上直下(《金匮》所谓“胁下偏痛”寒疝特征)
肾囊重坠欲肿(寒凝筋急)
辨证:
肝气凝结,寒客厥阴 → “非温血养胁不可”温通方案:
茴香丸(推测为《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化裁)→ 服未一两(30g)痛减远期愈效:
赴盛京(沈阳)严寒之地,服完一料(约300g)→ 疝不再发
病机三层寒结
体征的经典意义
症状 | 《金匮要略》原文 | 病机本质 |
---|---|---|
季肋丸丸直上直下 |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 | 寒实内结于肝经 |
肾囊重坠 | “阴狐疝气,偏有小大” | 肝经绕阴器,寒主收引 |
车颠痛甚 |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 | 震动引动伏寒 |
茴香丸组方推演
据王氏“温血养胁”治法,当含以下药组:
药类 | 代表药物 | 破寒作用 |
---|---|---|
温肝散寒 | 小茴香、肉桂、吴萸 | 直入厥阴,散结止痛 |
养血通络 | 当归、川芎、荔枝核 | 柔肝舒筋,解拘急 |
行气破结 | 乌药、青皮、木香 | 疏泄肝郁,防寒凝气滞 |
引经达所 | 橘核、川楝子 | 专走睾丸,引药至病所 |
注:一料丸药约300g,服30g即效,印证“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
误用清利三大恶果
冰伏寒邪:
车前、泽泻类寒药 → 加重筋脉挛急耗伤肝血:
利水药劫伤阴血 → 血不养筋则痛增引邪深入:
苦寒直走下焦 → 逼寒邪入络成痼疾
地理气候的愈病关键
患者服丸药期间远赴盛京(沈阳),反获痊愈,因:
行为疗法:
长途乘车颠簸 → 无意中起到“按摩疏络”作用气候助力:
东北严寒环境 → 促药力温通(类似“冻疮温水疗法”原理)脱离诱因:
远离圆明园石路 → 避开发病物理因素
与“肝郁呕血”案治法对比
本案(寒疝) | 呕血案(郁火) | 王氏肝病辨治精髓 |
---|---|---|
脉沉迟 → 温肝散寒 | 脉弦滑 → 清肝降逆 | 肝病首分寒热 |
茴香丸温通 | 左金丸泻火 | “寒热异治”典范 |
丸剂缓图 | 汤剂急攻 | 病势决定剂型 |
寒疝防护三要诀
避震防诱:
疝病患者垫软褥乘车(减震)节气调护:
交节前三天艾灸关元、大敦(温通肝脉)导引疗法:
五禽戏“鹿运尾闾”式(牵拉少腹经筋)
现代临床转化
急性发作:
茴香丸化裁 → 暖肝煎合芍药甘草汤外治法:
小茴香30g炒热布包熨少腹(物理温通)手术指征:
若嵌顿超过4小时,需中西医结合处理
结语:此案对现代治疗腹股沟疝、精索静脉曲张痛具深刻启示——当见“季肋丸丸直上直下”特征,当从肝经论治。王氏“温血养胁”四字,道破寒疝治疗核心:血得温则行,筋得养则柔。其预见患者远行仍愈,更彰显“体质为本,环境为标”的中医整体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