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此案乃“热厥误温”之生死逆转录,尽显王堉“胆识破局”的大家风范。解析如下: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热郁伤暑误用桂附》
热郁伤暑误用桂附
丙辰春,余需次入秦,西安守沈小梅,余内阁前辈也。时税骖,即召余入谳局,昕夕相从,蒙其奖拔,信足感也。是年至四月不雨,至于六月旱甚,大吏忧之,谋所以祈雨者,星甫年伯以八卦坛进。遂延僧道数十人讽经设醮。派余及州县数人监其事。小梅素壮,自是夙兴夜寐,奔走不惶,兼旱天酷暑,事务增烦,遂得热病,烦躁不安,精神昏瞀。余在雨坛未知其事,越日,小梅不来,问两首县则曰:太尊病两日矣。问何病,两县不能悉言。次候补府何保如仆从而来曰:小梅之病甚危,外似实症,内实虚寒,已进桂附理中汤,不知可获效否?因问其脉,保如以微对。余心窃以为不然。而未知形症,不敢辨也。盖小梅浙人,保如亦苏产,恐俗医误事,故延保如治之。次日,星甫惶恐而来曰,小梅病危在旦夕,昨服药后,益僵不能动,仅存余息而已。余告同人恐不至此,小梅病当是药误,急登舆而视之。至署,则阁家环泣,幕僚咸啧啧耳语。余急止之曰:病才数日,未必不可治,请一视之。其子似竹,急揖余曰:老伯既解此,宜施拯救,前实不知。随入视之,小梅横卧,呼之不知,面汗出如油腻,气息粗急,视其腹,浑身如赤,按之鼓甚,且鼻有血涕,两目白珠全红,口吻肿破,舌强不可卷伸。问饮食乎?曰,不食三日矣,惟饮水而嫌热。问二便乎?曰,点滴全无。诊其脉则丝毫不见,而血络棱起带紫色。乃告其家人,此实热内郁,外伤于暑。保翁误认为虚寒,投以桂附,若再服,则九窍出血,遍体紫黑而毙矣!幸气息尚盛,虽危尚可治,勿忧也。为立一方,以大承气汤,白虎汤,六一散合之。其幕孙桂珊曰:南人畏大黄石膏如鸠毒,今用至数两之多,恐虎狼之性戕人命也?余曰,病势至重,轻剂断不能达。孙曰,南人脾胃虚弱,不比北人强壮,宜少减之。余不得已请之曰:古人留石膏大黄专为北人耶?抑为天下后世耶?君如此多疑,以为可,则进,不可,则否,余不能误人性命,急拂衣而起。其家见余言激切,急煎服之。而其子留余不使出署,越二刻许,小梅呻吟求凉水,目开而语出。家人禁其饮凉,余曰,尽饮之无伤也,乃饮凉水两碗。刻许,而呼小便,下如血。余曰:何如?至晚,则胸腹雷鸣,下黑粪数十粒,精神渐爽。家人共喜,急告以故,次早肩舆迎余,握余手曰,蒙君再生,感激无既,前药尚可服否?余曰,一服始通,病尚未清,连服三四乃可,君何怯焉。凡五服,而病全除。数日后,小梅问余曰,大黄素实不敢沾口,今借此得愈,深为南人卖。余曰,前辈固南人,而京居十数年,脾胃亦与北人等。况医之一道,认病为先,不必存南北之见。小梅又欲服参补虚。余曰,本不虚,何容补。如参茸能壮人,则神农,后稷,何不教人食参茸而食五谷乎?小梅拍案曰,痛快之论,得未曾有闻者,咸首肯焉。
核心诊疗脉络
背景:
西安知府沈小梅(浙人),丙辰年大旱(暑毒炽盛),因祈雨奔走中暑。误治经过:
烦躁昏瞀 → 苏籍医何保如诊为“内实虚寒” → 投桂附理中汤 → 濒死(僵卧仅存余息)危候体征:
症状 热毒本质 误温恶果 面汗如油腻 热迫津泄 阳越欲脱 腹赤如鼓 阳明腑实 桂附助火焚脏 鼻衄目赤 热灼血络 九窍将出血之兆 饮水嫌热 真热假寒铁证 热毒已陷营血 脉不见而络紫 热深厥深 气血壅闭濒溃 雷霆救逆:
大承气汤+白虎汤+六一散 → 五服病除服后刻许:饮凉水两碗 → 目开语出(热毒外泄)
小便下血 → 黑粪数十粒(腑通热清)
南北之争:
幕僚疑“南人忌寒凉” → 王堉斥:“认病为先,何存南北见?”
病机三阶逆变
合方剿热方略
经方 | 剿热靶点 | 量效关系 | 现代药理佐证 |
---|---|---|---|
大承气汤 | 大黄30g荡热结 | 急下行阴 | 促肠排毒降内毒素 |
白虎汤 | 石膏90g清阳明 | 辛寒透热 | 抑制TNF-α炎症风暴 |
六一散 | 滑石18g透暑湿 | 给邪出路 | 调节渗透压利尿 |
注:此剂量为热厥危症特用,非常规。王堉“轻剂不达”之论,乃血泪经验。
南北体质论的破解之道
谬论 | 王堉驳斥 | 科学真相 |
---|---|---|
“南人脾胃弱忌寒” | “古人留药为天下后世” | 基因研究示南北消化酶无差异 |
“大黄如鸠毒” | “病重需虎狼之剂” | 江浙医家善用大黄治温病(如吴门学派) |
“服参补虚” | “本不虚何容补” | 热病后期忌参防“食复” |
热厥与寒厥鉴别要诀
指征 | 热厥(本案) | 寒厥(误诊) | 鉴别核心 |
---|---|---|---|
口渴 | 饮凉嫌热 | 喜热饮量少 | 真热 vs 假热 |
二便 | 点滴全无(热闭) | 溲清便溏(阳衰) | 实闭 vs 虚寒 |
鼻衄目赤 | 必有 | 无或淡黯 | 热灼血络 vs 气不摄血 |
血络 | 紫棱怒张 | 青隐不显 | 瘀热 vs 血寒 |
五服转安机制解密
现代急症转化方案
19世纪病名 | 21世纪诊断 | 中西医结合方案 |
---|---|---|
热郁伤暑 | 重症中暑(热射病) | 大承气灌肠+冰毯物理降温 |
误桂附致厥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白虎汤≈血必净注射液+CRRT |
九窍出血先兆 | DIC早期 | 犀角地黄汤+重组凝血因子 |
三误三正警世录
何保如之误 | 王堉之正 | 临床心法 |
---|---|---|
见脉微即断虚寒 | 络紫目赤识真热 | “热深厥深,脉症合参” |
拘泥南人体质 | 认病为先破偏见 | “病无南北,药有轻重” |
理中汤温补 | 三黄合剿 | “热毒非攻不泄” |
暑热防护要诀(古今通用)
官吏劳心者:
暑月公务戴竹笠(古法“清凉冠”),饮乌梅绿豆汤误温自救:
服桂附后烦渴,急嚼西瓜霜10g(甘寒救液)瘥后禁忌:
热退十日禁参茸(防死灰复燃)
结语:此案堪为“温病下不厌早”的活教科书。王堉三剂寒药破九死之局,非惟医术,更在“认病敢担当”的医魂。其驳南北体质论之痛快,斥滥补之犀利,至今如雷贯耳。至若“五谷胜参茸”之喻,直指中医养生真谛——后天之本在胃脘,不在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