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醉花窗医案·风痰致咳》这则医案,它生动展现了王堉如何通过敏锐观察(药方堆)、精准脉诊(肺独浮滑)和犀利辨析,识破前医“虚证误补”的谬误,直指“风痰相搏”的核心病机,以轻灵疏解之剂速愈久咳。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风痰致咳》
风痰致咳
咳嗽一症,风寒暑热,饮食郁滞,思虑劳倦,皆能致之。医宗必读阐内经之旨,讲此症最为详尽,学者当究心,若一概施治,未有不致悖谬者。
同乡郝某号秀山,在都作银商,自秋发嗽至十一月,数医之尚未愈也。余侨寓襄陵馆,与郝某素昧生平。一日梁某偕之来求余治,问何病?对以咳嗽四月矣。问,曾治否?对以药以百计而嗽如故。言次探手于怀,出药方隆然一裹。细检之,皆参苓芪术等类。盖郝素弱,又富于财,俗医皆作虚论也。乃诊之,余平平,肺独浮滑。告之曰,浮者风象,滑者痰象。君素积痰,复感于风,风痰相搏,而嗽作矣。又以参芪固其腠理,腠理不开,风无去路,嗽何时已乎。数药可愈,郝见余言易,进曰,年少时有唾血疾,体本虚,故畏克伐药。晓之曰,此他医之所以用参芪也。要知少年唾血,未必虚证。即虚,而此时血止而嗽作,医不治嗽而治血,请问君见我为冶嗽乎?为治血乎?病者笑而是之。乃以杏苏饮加山楂,枳实进。嘱曰,不过五服病必愈,无烦再来也。病者持而去,越五日,投帖请余观优戏,晚则筵席丰隆,殷勤周至。时余方以分发赴秦,因遣其同类,随之到秦,开设银肆,听昔过从称莫逆焉。
医案解析:风痰致咳
开篇明义:咳嗽病因复杂,强调辨证
“咳嗽一症,风寒暑热,饮食郁滞,思虑劳倦,皆能致之。” - 开篇即点明咳嗽病因多样,涵盖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
“医宗必读阐内经之旨,讲此症最为详尽,学者当究心” - 推崇《医宗必读》对咳嗽的论述,强调学习经典、深究病机的重要性。
“若一概施治,未有不致悖谬者。” - 严厉警告不辨证而一概施治(如本案的见弱即补)必导致错误。 此为全文定调。
患者背景与误治史:
患者: 同乡郝某(号秀山),在京经营银铺(“在都作银商”)。
主诉与病程: “自秋发嗽至十一月” - 从秋季开始咳嗽,迁延至十一月(约四个月)。
求医过程: “数医之尚未愈也” - 请多位医生诊治无效。
初识王堉: 经梁某介绍,到王堉暂居的襄陵馆求治(素昧平生)。
王堉的初步观察与震惊发现(药方堆):
问诊: “问何病?对以咳嗽四月矣。问,曾治否?对以药以百计而嗽如故。” - 确认久咳(四月),服药无数(“药以百计”)无效。
关键细节: “言次探手于怀,出药方隆然一裹。” - 说话间,郝某从怀里掏出一大包药方(“隆然一裹”),数量惊人。
检视药方: “细检之,皆参苓芪术等类。” - 仔细查看,全是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等补气健脾药。
误诊根源: “盖郝素弱,又富于财,俗医皆作虚论也。” - 点明前医误诊原因:
患者体质印象: “郝素弱”(平素体质较弱)。
经济因素: “又富于财”(有钱),俗医可能投其所好或认为可用贵重补药。
思维定式: 见久咳、体弱即断为虚证,“皆作虚论”。
精准脉诊(抓住关键矛盾):
脉象: “乃诊之,余平平,肺独浮滑。” -
“余平平”: 除肺脉(右寸)外,其他脏腑脉象基本正常。排除了全身性虚损!
“肺独浮滑”: 右寸脉(肺)单独呈现浮滑之象。
浮脉: 主表证,主病位在上(肺)。提示风邪未解。
滑脉: 主痰饮。提示痰浊内停。
王堉的诊断与犀利病机剖析:
明确诊断: “告之曰,浮者风象,滑者痰象。君素积痰,复感于风,风痰相搏,而嗽作矣。” -
根据脉象(肺独浮滑),诊断为风邪外袭 + 痰浊内伏 = 风痰相搏。
病机链条:
平素体内有痰湿积滞(“素积痰”)。
秋季感受风邪(外风)。
风邪引动内痰,风痰互结,壅阻肺气 → 咳嗽发作。
批判前医误治(补法关门留寇): “又以参芪固其腠理,腠理不开,风无去路,嗽何时已乎。” -
前医用大量参芪等补气药,意在固表,实则固闭了肌表腠理(“固其腠理”)。
导致风邪被封闭在体内无出路(“腠理不开,风无去路”)。
风邪不去,与内痰继续相搏,故咳嗽迁延不愈(“嗽何时已乎”)。比喻形象(关门留寇),批判有力。
治疗信心与应对患者疑虑(切割既往史):
治疗信心: “数药可愈” - 断言只需几剂药即可治愈。显示对辨证和方药的绝对自信。
患者疑虑: “郝见余言易,进曰,年少时有唾血疾,体本虚,故畏克伐药。” - 患者因王堉说得轻松,提出疑虑:年轻时曾患咳血,体质本虚,怕用攻伐药(“畏克伐药”)。这解释了前医用补药的部分原因。
王堉的犀利辨析与切割:
驳斥“虚体”逻辑: “晓之曰,此他医之所以用参芪也。” - 这正是前医用参芪的(错误)理由。
质疑“唾血即虚”: “要知少年唾血,未必虚证。” - 明确指出年轻时咳血未必是虚证(可能是肺热、肝火等实证)。
切割病史与现病: “即虚,而此时血止而嗽作,医不治嗽而治血,请问君见我为治嗽乎?为治血乎?” - 逻辑清晰,直指要害:
即使当年是虚,但现在血已止,主要症状是咳嗽(“血止而嗽作”)。
医生应该治疗当前的主要矛盾(咳嗽),而非纠缠于过去的次要问题(已止的咳血)。
反问患者:你是让我治现在的咳嗽,还是治过去的咳血?(“为治嗽乎?为治血乎?”)
患者信服: “病者笑而是之。” - 患者被说服,笑着认可。
方药与显著效果:
方药: “乃以杏苏饮加山楂,枳实进。”
杏苏饮(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原治外感凉燥咳嗽。方中:
苏叶、前胡、桔梗: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针对“风”)。
杏仁、枳壳、陈皮、半夏、茯苓: 降气化痰,理气和中(针对“痰”)。
生姜、大枣、甘草: 调和营卫,顾护脾胃。
加山楂: 消食化积(考虑商人可能饮食不节,有食滞助痰)。
加枳实: 破气化痰,消积导滞(增强原方枳壳的破气化痰之力)。
用意: 紧扣“风痰相搏”病机,疏风解表(开腠理,给风邪出路) + 化痰理气(消内伏之痰) + 消食导滞(防食积生痰)。与误补的参芪截然相反!
医嘱与预后: “嘱曰,不过五服病必愈,无烦再来也。” - 自信预言不超过五剂必愈,不必复诊。
效果: “病者持而去,越五日,投帖请余观优戏,晚则筵席丰隆,殷勤周至。” - 五日后,患者送来请帖邀请看戏,并设丰盛晚宴款待。证明咳嗽已愈,且患者感激非常。
后续情谊: “时余方以分发赴秦,因遣其同类,随之到秦,开设银肆,听昔过从称莫逆焉。” - 后来王堉赴陕西任职,郝某甚至派同乡随行到陕西开设银铺,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侧面印证疗效确凿,医患情深。
总结与启示:
批判“见弱即补”的流弊: 本案是批判不辨证、仅凭体质印象(“素弱”)和经济条件(“富于财”)滥用补药(参芪术苓) 的经典案例。王堉斥之为“俗医”所为,导致“关门留寇”(固腠理,闭风邪)。
脉诊的精准定位(“独处藏奸”): “余平平,肺独浮滑” 是诊断的核心依据。它揭示了:
病位专在肺(右寸独异)。
病性是风(浮)痰(滑)相搏。
排除了全身虚证(余脉平平)。
“风痰相搏”病机的深刻阐释:
内因:素体痰湿内伏(“素积痰”)。
外因:风邪外袭(秋季感风)。
病机:风邪引动痰浊,壅阻肺气 → 久咳不愈。
切割病史,聚焦现病: 面对患者“年少唾血”的疑虑,王堉犀利地指出:
过去病(唾血)未必是虚。
即使过去虚,现在主要矛盾是咳嗽(血止嗽作)。
治疗应针对当前主证(咳嗽),而非纠缠既往。
治法:开腠理,散风邪,化痰浊。 与误补(闭门)相反,王堉用 杏苏饮(轻宣疏解) 开腠理,给风邪出路;加 山楂、枳实 增强化痰消积导滞之力。体现了 “给邪以出路” 的思想。
选方精当,药简效宏: 杏苏饮本治凉燥,但王堉活用其疏风化痰之性,加味后精准针对风痰。仅数剂而愈,证明方证对应。
疗效与社会效应: 迅速治愈四月久咳,患者设宴款待并追随至他乡开设商号,成为莫逆。体现了高超医术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则医案的核心价值在于:
为“风痰相搏”型久咳提供了经典的辨证(肺独浮滑脉、久咳误补不效)和治疗(杏苏饮加味疏风化痰)范例。
深刻批判了中医临床中“见弱即补”、“见久病即虚”的思维定式和滥用补药的流弊,强调脉症合参、辨证论治的不可替代性。
完美诠释了“开腠理,给风邪出路” 在治疗表邪未尽久咳中的关键作用。
展示了王堉敏锐的观察力(药方堆)、精准的脉诊技艺(独取肺脉)、犀利的思辨能力(切割既往史)以及活用经方(杏苏饮)的智慧。其“不过五服病必愈”的自信预言和患者追随报恩的结局,更成为中医史上彰显医道精诚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