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醉花窗医案·忧郁致疾腿目渐废》这则医案,它深刻揭示了长期、深重的忧郁情志对身体(尤其肝肾)的毁灭性摧残,展现了王堉面对“情志病入膏肓”时的无奈与悲悯。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忧郁致疾腿目渐废》
忧郁致疾腿目渐废
李莲芳茂才,少与余共笔砚,后以童军屡蹶,商于楚。后失业归,复矢志功名,遂入县痒。莲芳少失怗恃,三娶而仍鳏,茕无子嗣。丙辰余自京归,已败累矣。以忧郁故,腿渐废,目渐瞀。然步履出入,尚可作字,悯其贫,携之入秦,经理馆事。继,余以内艰旋里,念莲芳无依,因荐于朝邑主薄冯子安作幕,冯亦同乡,又杂职,莲芳虽非素优,然小心持算,无不井井有条,宾东相得。而莲芳私念年逾五旬,妻子全无,顾影增凄,倍形忧郁,明年秋,单车而归。余以为宾东不合,急视之,则莲芳两目起外翳,腿迟重不可曲伸,且冯以缺瘠告病,不得不归矣。因求余治其目与腿。余诊之,心肝弦急,两尺似有似无。仓卒难显言,因劝旷怀自慰,病非旦夕可疗,静心凋摄数月,再作计议。莲芳听之,而家计寥寥,益不自释,目益盲,腿益滞。
有赵城眼医,名家也.一年来介两次,凡外障虽数年,无不针之而愈者。余甚佩服。急请视莲芳眼。医审视之曰,障皮尚嫩,恐不胜针,再数月,皮厚色苍,一拨而去矣。眼医出告余曰,瞳仁已坏,治之亦断不效,不如听之。前乃托言耳。半年许,果殁。余挽一联云:"君罪伊何,乃如左邱盲目,孙子病足。天心莫测,竟使黔娄失妇,伯道无儿。
医案解析:忧郁致疾腿目渐废
患者背景与人生悲剧:
患者: 李莲芳(王堉少年同窗,“茂才”指秀才)。
人生坎坷:
科举失利: “少与余共笔砚,后以童军屡蹶”(少年同窗,后考童子试多次失败)。
经商失败: “商于楚。后失业归”(到楚地经商,后失业回乡)。
中年入泮: “复矢志功名,遂入县痒”(重拾功名,考中秀才)。
家庭不幸: “少失怗恃”(幼年丧父母),“三娶而仍鳏”(三次娶妻皆丧偶),“茕无子嗣”(孤独无子)。 核心情志创伤!
经济困顿: “丙辰余自京归,已败累矣”(王堉从京归来时,李已负债累累)。
起病与初期状态(王堉初助):
病因: “以忧郁故” - 明确病因为长期、深重的忧郁(源于人生不幸与经济压力)。
症状初显: “腿渐废,目渐瞀” - 腿部功能逐渐废用,视力逐渐模糊。
尚存功能: “然步履出入,尚可作字” - 当时尚能勉强行走、写字。
王堉援助: “悯其贫,携之入秦,经理馆事” - 王堉同情其贫苦,带他到陕西管理馆务。
病情恶化与再陷忧郁:
王堉离陕: “继,余以内艰旋里”(王堉因母丧回乡)。
再荐工作: “念莲芳无依,因荐于朝邑主薄冯子安作幕” - 荐其给同乡冯子安(主薄,杂职小官)做幕僚。
工作胜任: “莲芳虽非素优,然小心持算,无不井井有条,宾东相得” - 李虽非顶尖,但工作认真细致,主宾相处融洽。
情志复发: “而莲芳私念年逾五旬,妻子全无,顾影增凄,倍形忧郁” - 触景生情,顾影自怜(无妻无子),忧郁倍增。 情志是核心病因!
归乡与恶化: “明年秋,单车而归” - 次年秋独自归乡。王堉初以为宾主不合,急去探望。
病情危重: “则莲芳两目起外翳,腿迟重不可曲伸” - 双目生翳障(外障),腿部僵硬沉重,无法弯曲伸展。 较离陕时(“尚可作字”、“步履出入”)严重恶化。
归因: “且冯以缺瘠告病,不得不归矣” - 冯因职位清贫告病,李因此失业归乡。失业加重经济与精神压力。
王堉的诊断与无奈:
脉诊: “余诊之,心肝弦急,两尺似有似无。”
心肝弦急: 弦脉主肝郁、疼痛;急脉主紧张、危重。 “心肝弦急” 反映长期忧郁导致心肝气机极度郁结、紊乱。 肝主筋,开窍于目;心主血脉。此脉与腿废目瞀直接相关。
两尺似有似无: 尺脉主肾(阴阳根本)。 “似有似无” 是 肾气(精)极度衰微、濒临枯竭 的危象!肾主骨(腿),瞳神属肾(目)。此脉解释了腿目废用的根本。
诊断本质: 长期忧郁,耗伤心肝,穷及肾元,精气枯竭,形神俱败。
王堉的无奈与劝慰: “仓卒难显言” - 面对如此凶险脉象,王堉不忍明言预后。“因劝旷怀自慰,病非旦夕可疗,静心凋摄数月,再作计议。” - 只能劝其 放宽心胸(“旷怀自慰”),静心调养数月(“静心凋摄”)。这是 唯一可能(但渺茫)的生机,需 解除情志枷锁(忧郁) 为前提。
现实困境与病情不可逆转:
经济与情志恶性循环: “莲芳听之,而家计寥寥,益不自释” - 李听从劝告,但 家徒四壁(“家计寥寥”),生计无着, 更加无法释怀(“益不自释”)。忧郁有增无减。
病情急速恶化: “目益盲,腿益滞” - 视力日益失明,腿部日益僵滞。忧郁未解,调养无资,病势不可逆转。
寻求眼科治疗与最终宣判:
名医介入: “有赵城眼医,名家也…余甚佩服。急请视莲芳眼。” - 王堉请来以针拨外障闻名的赵城眼医。
眼医检查与婉拒:
表面理由(安慰患者): “障皮尚嫩,恐不胜针,再数月,皮厚色苍,一拨而去矣。” - 说翳障(外障)还“嫩”,不耐针拨,需等数月变“老”再治。
真实诊断(告王堉): “眼医出告余曰,瞳仁已坏,治之亦断不效,不如听之。前乃托言耳。” - 瞳仁(肾精所注)已实质损坏,无法治疗。 之前的说法是安慰患者。
结局: “半年许,果殁。” - 半年后,李莲芳果然去世。
王堉的挽联(悲悯总结):
挽联: “君罪伊何,乃如左邱盲目,孙子病足。天心莫测,竟使黔娄失妇,伯道无儿。”
上联(叹其疾苦):
“左邱盲目”: 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失明著《国语》。
“孙子病足”: 战国军事家孙膑被刖足(一说指孙武)。
喻指: 李莲芳如左丘失明、孙膑废足般不幸。
下联(悲其命舛):
“黔娄失妇”: 战国隐士黔娄死后,其妻贫困无以为殓。
“伯道无儿”: 晋代邓攸(字伯道)乱中弃子保侄,终无子嗣。
喻指: 李莲芳如黔娄丧妻般孤苦,如伯道无儿般绝嗣。天命难测,竟集如此多苦难于一身。
深层含义: 此联不仅是哀悼,更是对李莲芳一生悲剧(失怙、丧妻、无子、目盲、腿废、贫病交加)的高度浓缩,充满了王堉对老友的深切同情和对命运不公的慨叹。“忧郁”是贯穿所有悲剧的毒线,最终摧毁了身心。
总结与启示:
“忧郁”是无形杀手: 本案是情志致病(忧郁)导致形神俱灭的极端案例。长期、深重的忧郁,如同慢性毒药:
先伤心肝(“心肝弦急”): 气机郁结,化火伤阴。
终穷肾元(“两尺似有似无”): 耗竭先天之本,精气枯竭。
外现为废: 肝主筋,肾主骨,开窍于耳(兼及瞳神)→ 腿废目瞀(废用、失明)。
“肾气衰微”是死证关键: 脉象“两尺似有似无”是肾气(精)濒临耗绝的绝对指征。在中医看来,此乃根本动摇,生机已断,非药石可救。眼医确诊“瞳仁已坏”(肾精不能上注)是外在印证。
治疗困境:心病还须心药医:
王堉深知病根在“忧郁”,故首要劝其 “旷怀自慰”、“静心凋摄”(解除情志病因)。
但患者 “家计寥寥,益不自释” - 现实困境(贫穷无依) 如同铁锁,牢牢禁锢其心志,使其无法摆脱忧郁。缺乏“心药”(改善处境、精神解脱)的基础。
此时,任何药物(包括名医针拨)均成徒劳。
脉诊的预后价值: “心肝弦急,两尺似有似无”的脉象组合,在王堉心中已宣告了不治。他“仓卒难显言”是医者的仁心与对老友的不忍。
医者的无奈与悲悯: 面对老友的绝境,王堉能做的:
尽力提供工作机会(携入秦、荐于冯)。
尝试劝慰开导(旷怀自慰)。
寻求最后希望(请眼医)。
最终,只能以一副饱含典故、字字血泪的挽联,为这位集“左邱盲目、孙子病足、黔娄失妇、伯道无儿”等千古悲情于一身的友人,写下生命的注脚。
这则医案的核心价值在于:
以极其悲怆的实例,揭示了长期、深重的忧郁情志对身心健康(尤其肝肾)的毁灭性打击,警示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诠释了中医“肾为先天之本,精竭则亡”的生命观,以及 “两尺脉似有似无” 作为肾气衰绝、预后极差的脉诊金标准。
展现了在 “情志病入膏肓”且缺乏“心药”(经济、精神支持) 时,医者的巨大无奈。药物难解心结,良医难救穷病。
体现了王堉深切的悲悯情怀和对友人苦难的深刻理解。其挽联不仅文采斐然,更将个人悲剧置于历史长河的悲情人物谱系中,升华了哀思,也引发对命运与健康的永恒思考。此案超越了一般医案,成为一曲关于人生苦难与医者仁心的沉重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