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醉花窗医案·阳虚血热误作痧治》的医案,深刻揭示了清代民间医疗乱象中对“痧症”的滥用误诊,以及作者王堉精准辨证、力挽狂澜的智慧。以下是对案例的逐层解析与深度思考: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阳虚血热误作痧治》
阳虚血热误作痧治
吾里中有口头语,见卧病者,则曰伤寒热病,医者来,则曰汗症也。而不知伤寒与热病二者大相反。盖伤寒,则真伤于寒,须用热散,仲景之法是也。热病,则外而风寒暑热,内而饮食嗜欲,皆能致之。一或不慎,杀人易于反手。春温夏热,河间之法最善。至饮食嗜欲,则合东垣丹溪之法。参而通之,无遗蕴矣。
长媳初入门十余日,得温病。呻吟叫号,反侧不安。因新妇,急告其父。其父延一医来,则吾里中丙午茂才也。幼尝同考试,其人玩世不恭,乡党薄之,颇落拓。虽通医理,而所读不知何书,每治病,药寥寥三四味,皆以分计,故获效甚少。请视长媳,出告余曰,痧也。宜服犀角解毒汤。尚觉近理,急服之,痧未出而热如故。又易一医,乃河南武安药侩也,初解药性,立方字常误,胸无墨水,而治病颇有一二效者。适为邻治病,延之来。诊脉不一刻,即出曰,此是痧症,又兼胃寒,故胸烦作呕耳,须用温散。请其方,则平胃散也。余不欲令服,而家中人皆曰,时医常以误效,请一试之。药入口则热几如狂,昼夜不安。实无可处。余乃入诊之,脉极沉极数,而外症甚险。告其父曰,以弟愚见,当是阴虚血热。此热症,非痧症也。如是痧,流连将十日,何无一点发耶。此虽新来,乃弟儿妇,当以私意治之,倘有误,亲家亦相谅也。其父诺。乃以大剂地黄汤易生地,合三黄汤满饮之。二更许沉沉睡矣。又恐余热未清,加蝉蜕、灯芯,四服而热止,病始安。令常服麦味地黄丸,半月痊愈。
核心病案回顾
患者背景:
作者新过门十余日的长媳。
发病:突发温病(春夏季外感热病),症状剧烈(呻吟叫号,反侧不安)。
两次误诊误治:
第一位医生(同乡秀才医):
诊断:“痧也”(指痧症,清代民间对多种急性热病的笼统称呼)。
处方:犀角解毒汤(清热凉血解毒,方向偏凉,但未切中病机)。
效果:“痧未出而热如故”(无效)。
第二位医生(河南药贩医):
诊断:“痧症兼胃寒”(臆测组合)。
处方:平胃散(苦温燥湿,主治湿阻脾胃)。
效果:“热几如狂,昼夜不安”(温燥药助火劫阴,病情急剧恶化)。
作者(王堉)的精准辨证与救治:
四诊合参:
脉诊:“脉极沉极数”——沉主病在里,数主热;极沉极数提示热邪深伏于阴分,阴血耗伤严重。
症状观察:病程近十日,无痧点透发(否定痧症关键指征);热势亢盛、烦躁不安。
关键辨证:
排除痧症:“如是痧,流连将十日,何无一点发耶?”(直指误诊要害)。
核心病机:“阴虚血热”(阴液亏虚为本,血分伏热为标)。
突破伦理障碍:以“私意治之”恳请亲家谅解(新妇身份敏感)。
治法方药:
大剂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基础)易熟地为生地——重用生地(甘寒质润)峻补真阴,壮水制火。
合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苦寒直折血分伏热,清热解毒。
“满饮之”:强调足量顿服,集中药力攻邪。
效果:
二更许沉沉睡矣(阴复热退,神安之象)。
加蝉蜕(疏风透热)、灯芯(清心利尿)清透余热。
四服热止,病安。
善后:常服麦味地黄丸(六味+麦冬、五味子)——滋阴固本,兼敛肺气,防复发。
作者反思:
批判民间将热病笼统称“痧症”的陋习及庸医之害。
强调伤寒(狭义)与温病/热病治法“大相反”,需明辨体系(伤寒用热散,温病主清热保阴)。
主张热病治疗应融汇河间(清热)、东垣(补脾)、丹溪(滋阴)三家之长。
深度分析与启示
“痧症”误诊的根源与危害:
时代局限:清代温病学说尚未完全普及,民间对急性发热性疾病缺乏系统分类,“痧症”成为模糊诊断筐。
庸医特质:
秀才医:脱离临床,空谈理论(“所读不知何书”),开方敷衍(“药寥寥三四味”)。
药贩医:半文盲水平(“字常误”),套用经验方(平胃散治百病),无视辨证。
误治后果:犀角解毒汤凉而不润,未能滋阴;平胃散温燥助火,重伤阴液,险致患者热厥亡阴。
王堉辨证的精妙之处:
抓核心矛盾:
脉象“极沉极数”——揭示热邪深伏阴分,阴伤严重(非表证痧症)。
症状“十日无痧点”——彻底否定痧症诊断。
明辨病机本质:“阴虚血热”——
阴虚为本:温病初起即伤阴,误治更劫阴液。
血热为标:热邪深入营血,扰动心神(烦躁如狂)。
治法胆识兼备:
滋阴与泻火并重:
大剂生地:填补真阴,从根源制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三黄汤:直清血分炽热,截断病势。
用药峻猛及时:“满饮之”确保药力集中,扭转危局。
善后固本:麦味地黄丸——在六味滋阴基础上,加麦冬清润、五味敛气,防余热复燃,体现“治未病”思想。
核心启示:
破除“痧症”迷信:急性热病需严格按六经、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体系诊断,避免笼统归类误治。
四诊以脉证为凭:尤其脉象在辨别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中的决定性作用。
温病当“刻刻顾护阴液”:本案是温病误治伤阴的经典教训,王堉的“滋阴清热”法完美契合温病治疗原则。
庸医之害甚于无医:无真才实学者凭经验或臆断用药,可能加速病情恶化。
融合百家之长:王堉对河间、东垣、丹溪的推崇,体现中医需博采众长,灵活运用。
总结
此医案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新妇温病救治记”,展现了王堉明察秋毫的辨证力、力排众议的决断力与融汇古今的学术视野:
一剑破迷雾:以“十日无痧点”结合“极沉极数”之脉,彻底推翻“痧症”误诊,直指“阴虚血热”本质。
重剂起沉疴:大剂生地合三黄汤,滋阴与泻火并举,一剂安神,四剂热退,尽显方药威力。
固本防复发:麦味地黄丸善后,彰显“治病必求于本”的远见。
案中对庸医的辛辣批判(“玩世不恭”“胸无墨水”)与对学术体系的清晰梳理(伤寒、河间、东垣、丹溪),使其超越普通医案,成为批判医疗乱象、弘扬正统学术的警世之作,至今对中医临床辨治热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