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醉花窗医案·血虚肝郁》的医案,以简洁笔法勾勒出王堉对疫病后遗症的精准辨证与人文关怀,生动展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以下逐层解析: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血虚肝郁》
血虚肝郁
同谱王丹文之母,夏月染疫症,留连数月。屡易医,病渐去,而苦发热头痛,胸中烦扰。而性情反复,忽而不服药,亲邻力劝之而不肯也。一日头痛甚,丹文专车迎余,因视其病,以同谱故侄呼余,余亦伯母呼之。再三开导,乃许服药。诊脉则沉数,而肝部涩,左寸微。告丹文曰,此血虚肝郁也。专滋阴以润血,热当已,且"乙癸同源",血润则肝亦舒,头痛亦当止,乃开归芍地黄汤,加薄荷、山栀以清之。二日后,丹文来,问之,则身凉而头痛止矣。又不服药,余以其病无碍听之。
核心病案回顾
患者背景:
同族兄弟王丹文之母,夏月染疫病(暑湿类温病)。
病程:迁延数月,屡次换医,疫病虽退但遗留症状。
遗留症状与特殊困境:
三大主症:
发热头痛(持续不退)
胸中烦扰(郁闷不舒)
特殊障碍:患者性情反复,拒不服药(亲友苦劝无效)。
王堉的辨证与突破:
人文关怀破僵局:
以“同谱侄辈”身份称患者“伯母”,建立情感信任。
耐心开导,终使其同意服药。
脉诊直指病机:
沉数:主里热未清(非表证)。
肝部涩:肝血不足,气机郁滞(血虚肝郁)。
左寸微:心血亏虚(心肝血虚相联)。
核心病机:血虚肝郁(阴血亏虚为本,肝郁化热为标)。
→ 血虚失养 → 头痛、低热;
→ 肝郁不舒 → 胸中烦扰、性情反复。
治法方药:
归芍地黄汤(六味地黄丸 + 当归、白芍):
→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山药等):滋补肾阴,壮水涵木。
→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解肝郁。加味药:
薄荷:轻清疏肝,透解郁热(疏肝不伤阴)。
山栀:清心除烦,导胸中郁热下行。
疗效:
仅服两剂:身凉热退,头痛止(阴复热清,肝气得舒)。
患者再次拒药:王堉判断“病无碍”,尊重其意(见好即收,避免过药伤正)。
深度分析与启示
“疫病后遗症”的本质:
疫病(温病)耗伤阴血 → 肝失所养,郁而化热 → 非实邪残留,乃正虚致郁。
症状特点:迁延性低热、头痛、情志异常(现代或归为“感染后疲劳综合征”)。
辨证精要:
脉象为钥:
肝部涩:血虚肝郁的典型脉(涩为血行不畅)。
左寸微:印证血虚及心(心肝血虚互累)。
沉数:虚热内蕴,非外感实证。
鉴别关键:
与外感头痛区别:无恶寒、脉不浮。
与实热烦躁区别:无便秘、舌红苔黄燥。
治法亮点:
滋水涵木:归芍地黄汤以补肾阴为根基(乙癸同源),使肝木得濡。
养血疏肝:
当归、白芍——补肝体,助肝用(补血不滞,柔肝缓急)。
薄荷——轻灵疏泄,解郁不耗阴(契合“肝喜条达”之性)。
清心除烦:山栀清胸膈郁热,直击“烦扰”主症。
人文关怀的医疗价值:
对拒药患者:以亲情破冰,避免强制激化情绪(肝郁者易抵触)。
愈后尊重选择:“病无碍听之”——
知药已中病,残留症状可调养自复;
避免过度医疗加重心理负担(肝郁者畏药常见)。
核心启示:
久病重调本:外感病后遗症勿固守“余邪未尽”,当察正虚致郁。
治肝必滋肾:“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是解决血虚肝郁的根本路径。
方药贵轻灵:虚郁之证忌燥烈,薄荷、山栀等轻清之品四两拨千斤。
医患同心则效捷:情感信任是疗效基石,尤对情志相关病症。
总结
此案虽短,却尽显大家风范:
四两拨千斤:以归芍地黄汤加两味轻药(薄荷、山栀),两剂解决数月顽疾。
脉诊定乾坤:从“肝部涩,左寸微”锁定血虚肝郁病机,无视表症假象。
医术亦重情:以“伯母”之称化解拒药僵局,愈后不拘泥继续服药,尽显仁心智慧。
王堉借此案再次强调:治病当求其本(血虚),疏肝勿忘滋肾(乙癸同源),为后世治疗虚性郁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等)提供了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