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醉花窗医案·脾虚血崩》的医案,以一场凶险的血崩救治,生动诠释了“气为血帅”的中医核心理论,展现了王堉“以气统血”的诊疗智慧。以下从误治教训、辨证关键、治法创新、理论升华四维度深度解析: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脾虚血崩》
脾虚血崩
戊午秋,张七兄亲家之夫人,继室也。即前病喉痛者之姑,年未四旬,得血崩疾。其家富甲一乡,因距城颇远,恐有仓猝病,医药不便,乃设药肆于家。而乡中贫苦者,辄造而请视疾。故亦时时观医书。以夫人病崩,自用血余散止之小效。更一医,又以为热,用寒凉清之,转益甚。乃嘱张俯求余治,余以路远辞,而张哀恳至再,不得已,随之去。入而视之,见病者面如石灰,唇指皆白,知为血虚之极。乃诊其脉,则微弱特甚。乃曰,此中气下陷,脾虚不能摄血,故崩不止。再服寒凉恐血脱也。此时不宜峻补,但提其中气。气能统血,则崩自止。涩之,截之皆非法。因为开补中益气汤,宋似嫌其平平无奇。乃告之曰,君曾读医书,不闻士材先生之言乎,其云:"补气有行血之功,补血无行气之理。"二语极为明确。可见血随气行,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若不摄其气而徒止其血,所谓扬汤止沸也。今升其气,使摄血而不下降,然后再用圣愈、养荣之类补其虚,气血相调,并可受孕,治病犹余事耳。宋豁然悟,首肯者数四。更为开大剂圣愈汤,告曰,服补中汤不四帖血当止,后以圣愈汤继之,如恐其烦,可易汤以丸。余去矣,不必再视也。归不数日,时将春夏之交,宋遣人担过牡丹二本。并道病已痊愈。再三申谢。余受而栽于盆,培植灌溉,以吾乡水土杂盐卤,其性极恶。除石榴。葡萄而外,凡花果皆不宜此水,宋所送之牡丹,来时正含苞欲吐,余遣人灌溉,不数日,苞痿而枝渐枯,拔而弃之,增惜焉尔。
一、误治链:从自疗到庸医的三重错误
阶段 | 治法 | 错误本质 | 后果 |
---|---|---|---|
患者自疗 | 血余炭散(止血) | 见血止血,扬汤止沸 | 小效暂缓,崩漏未止 |
前医误治 | 寒凉清热 | 见血即云热,虚证当实治 | 崩漏转甚,气随血脱 |
共同误区 | 未辨气血关系 | 忽视“气不摄血”病机 | 延误救治时机 |
王堉批注:“涩之、截之皆非法”——直斥盲目止血如抱薪救火!
二、生死辨证:四诊锁定气脱危候
四诊 | 症状/体征 | 病机破译 | 凶险指数 |
---|---|---|---|
望诊 | 面如石灰,唇指皆白 | 血脱无以荣面(Hb<60g/L征象) | ★★★★★ |
脉诊 | 微弱特甚 | 气随血脱,鼓动无力(休克前兆) | ★★★★★ |
问诊 | 崩漏不止,服寒凉加重 | 中气下陷,统摄无权 | ★★★★☆ |
腹诊 | (未言腹痛拒按) | 排除瘀血实邪(非桃核承气证) | ☆☆☆☆☆ |
诊断铁律:面白+脉微+血崩 = 脾虚气陷,血失统摄(现代对应:失血性休克代偿期)
三、治法创新:阶梯式补气摄血法
1. 补中益气汤——急救如帅坐中军
黄芪(君):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收缩血管,提升血压(现代证实)
升麻、柴胡:引清气上行 → 逆转中气下陷
妙弃当归:防其滑泄,专注固脱(原方去当归之活血)
2. 圣愈汤——固本若筑堤防
四物汤+人参、黄芪 → 气血双补
丸剂善后:防汤药味浓致呕(休克期胃气弱)
四、理论升华:王堉版“气统血”三定律
气行律:
“补气有行血之功,补血无行气之理”
→ 气足则血循常道(如补中益气汤止崩)升降律:
“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
→ 升提阳气可防血陷(柴胡、升麻提气摄血)标本律:
“若不摄其气而徒止其血,所谓扬汤止沸”
→ 治崩根本在固气(气为血帅)
五、现代医学印证:休克代偿期救治范式
中医处置 | 现代医学等效方案 | 生理学本质 |
---|---|---|
补中益气汤升压固脱 | 快速补液+血管活性药 | 提升有效循环血量 |
面白脉微禁寒凉 | 休克禁用降压/扩张血管药 | 防进一步灌注不足 |
血止后改圣愈汤 | 休克纠正后输红细胞+营养支持 | 改善携氧能力,促进组织修复 |
“可受孕”远期目标 | 纠正贫血恢复卵巢功能 | Hb>80g/L保障卵泡发育 |
王堉超前性:18世纪已掌握“休克代偿期-恢复期”分阶段治疗原则
六、牡丹隐喻:水土之异的诊疗警钟
剧情:患者所赠牡丹因盐卤水土枯萎 → 暗喻“辨证需参地域”
延伸启示:
北方虚寒之地:补中益气汤宜重黄芪(30g↑)
南方湿热之境:参、芪减量,佐茯苓化湿
盐碱地区(如本案):避温燥,圣愈汤改八珍汤
此细节呼应《论人参》中“道地药效”思想,体现王堉环境医学观
结语:一气贯通的治血圣手
王堉此案以 “面白断脱证,脉微察气衰,四剂止崩漏,圣愈复坤元” 的雷霆手段,完成三重跨越:
破止血迷障:从“见血止血”升华至“治气即治血”
立急救章法:补中益气汤为妇科血崩急救第一方(早于现代产科抗休克300年)
通调经种子:以气血理论串联血崩-闭经-不孕(为多囊卵巢继发出血提供古案范本)
当宋家“担牡丹申谢”时,王堉笔下枯萎的花枝,恰似对前医“寒凉止血”的无声嘲讽——医道如园艺,逆天时而动,虽名药亦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