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再次彰显王堉“见血休止血,辨证求本源”的临证智慧,以湿热论治吐血,打破“血证必虚”的桎梏。以下结合脉症与治法深度解析: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湿热内淫实证吐血》
湿热内淫实证吐血
武芝田先生,崞县人,以名进士出宰陕西,后升榆林观察,以榆林地瘠,故在省遥领之。观察素豪於饮,以酒积得吐血疾。余在省候补,一日招余往视其病,谈及其病,观察曰:吐血数年矣,遇郁益甚。已更十数医。或曰思虑伤脾;或曰暴怒伤肝;或曰血热妄行。或效或否,而终未拔其根,可为吾一治也。余见其气体魁伟,面色红润,食饮兼人,知非虚证。为一诊之,则左部沉实,非病脉,右关沉弦而数。乃告曰,大人乃有余病,非不足病也。如思虑伤脾,则当忡怔健忘惊悸;如血热妄行,则当身热发渴,头晕目眩;如暴怒伤肝,则当两胁膨胀,胸膈不开,兼发呕逆。今无此诸证,则前医皆误也。以愚见参之,必是湿热内淫。热能瘀血,故所吐必血色紫黯,且时而成块。胃口多患刺痛,小便常赤,大便艰涩,时亦带血。观察曰,语语不谬,当作何治?余曰:先以葛花解酲汤清其胃,继用枳术胃苓丸行其瘀。再饮食淡泊以调之,不过一月,保不再犯矣。观察如言调摄。廿日而安。后观察内艰归里,以清风两袖,主讲吾汾之西河书院。余亦以内艰归籍。相隔六十里,文字往还甚密。
一、破误诊迷雾:三非三辨锁定湿热
前医误判 | 王堉驳斥依据 | 核心鉴别点 |
---|---|---|
思虑伤脾 | 无忡怔健忘、惊悸失眠 | 脾虚必有神志异常 |
暴怒伤肝 | 无胁胀胸闷、呕逆嗳气 | 肝郁必见气滞症候 |
血热妄行 | 无身热烦渴、头晕目眩 | 实热必伴阳亢症状 |
锁定实证关键指征:
体质:魁伟红润、食量倍人 → 非虚损之体;
血色:紫黯成块 → 湿热瘀阻特征(虚证多见淡红稀薄);
兼症:
胃脘刺痛 → 湿热壅滞胃络;
便艰带血 → 湿热下注大肠;
小便短赤 → 湿热下注膀胱。
二、脉诊精要:右关沉弦数=脾胃湿热铁证
左脉沉实:先天禀赋强盛(非病脉);
右关沉弦数:
沉主里 → 病在脾胃;
弦主饮 → 酒湿内停;
数主热 → 湿郁化热。
→ 此即《诊脉如审案》中“正凶脉”,直指湿热为患核心。
三、治法三步曲:清源、消瘀、断根
阶段 | 方剂 | 作用机理 | 现代等效方案 |
---|---|---|---|
急清酒毒 | 葛花解酲汤 | 葛花解酒毒+二苓泽泻渗湿 | 葛根枳椇子胶囊+五苓散 |
消导瘀滞 | 枳术胃苓丸 | 枳实破气+白术健脾+苍朴燥湿 | 保和丸+平胃散 |
长效固本 | 饮食淡泊(忌酒肥甘) | 断绝湿热再生之源 | 低脂低糖+戒酒 |
方解点睛:
葛花解酲汤中神曲、砂仁 → 消酒食之积;
枳术丸合胃苓汤 → 升降中焦气机,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四、古今印证:湿热吐血与现代疾病
对应病种:
酒精性胃炎/溃疡出血
门脉高压性胃病(伴湿热证)
误治警示:
若见血即用炭类止血(如棕榈炭、血余炭)→ 涩滞留邪,加重瘀热;
盲目补气摄血(如归脾汤)→ 助热生湿,出血反剧。
五、类案对比:湿热遗精vs湿热吐血
病证 | 核心病机 | 脉象特征 | 治法异同 |
---|---|---|---|
湿热遗精 | 湿热下迫精室 | 右关坚缓 | 渗湿汤→导湿热从小便出 |
湿热吐血 | 湿热灼伤胃络 | 右关沉弦数 | 解酲汤→化酒毒+胃苓丸消导 |
共同法则:
皆以运中焦、畅气机为要,拒用滋腻补涩,体现“六腑以通为补”思想。
结语:治血证的“三见三不见”
王堉此案警示后世:
见血:不见血而慌,需见其色质(紫黯块状=瘀热);
见症:不见标而惑,需见兼证群(便艰尿赤=湿热);
见脉:不见部位而断,需见右关实象(沉弦数=脾胃壅滞)。
湿热去则血自宁——此案与遗精案互为映照,共筑“通因通用”的实证治疗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