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以沉痛笔触记载了王堉少见的失治案例,深刻揭示了情志致病传变之速与肺窍痰壅的凶险性。以下从病机演化到救治反思进行系统剖析: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气滞水积痰壅肺窍》
气滞水积痰壅肺窍
痰之为病,甚则发厥,无故昏倒,一或误治,便不能起,最为危险。推原其故,大抵多由气郁,以致痰壅胃口,因而不省人事。旧法以三生饮吐之,攻标之急治也。若不壅於胃,而壅於肺,则痰入清道,尤难措手。其证不昏倒,能知人,惟胸膈间气,能出而不能入,时时作反张形,遂至汤水不能下咽,咽则气逆而哮。
里中布贾姓安名溶者,虽作商,人极推重。辛酉夏,其次子岁余而殇;其三女亦以痨症亡於家;未越月,其次女之婿与其甥男,一日间相继亡。其次女年幼,婿之族人恐席卷而他适,置死人於不问,互争产业。安知之,急与愤争,族人乃散,前丧子女,已抱忧郁,后次女事,又增其愤,故归而得胸满腹泻之疾。求余治之,诊其脉,弦而滞。告曰,此气滞水积也。用香砂胃苓丸消之,病早愈,安啬於财,不复服药,余亦忘之。越十余日,急遣人招余视其病,余以为泻之未愈也。急视之,则气格格作逆,口唾不能下咽。问膈与胸中作满否?曰否。提其腕,则两手如冰,六部伏不见,惟有寸带滑数。乃曰,此痰壅肺窍也。肺窍为气所出入,今为痰壅,故气不能入。如在胃,则卒然昏噤,三生饮吐之可也。今在肺管恐吐之不出,无可措手,急辞而出。安固请一方,乃以木香顺气饮敷衍之,出而告其伙曰:安某之病,必不起,可急为料理。其伙尚不信,因循至次早,乃来省视,安已口张气促而不能言矣。其堂兄见其危,又邀余治,余固辞。乃请邻人扶乩,服一方颇能言,遍召家人以身后属之,转侧而殁。
一、疾病传变链:情志→气滞→水积→痰厥
二、关键误治节点分析
阶段 | 干预措施 | 错误根源 | 正确策略 |
---|---|---|---|
初期 (胸满腹泻) | 香砂胃苓丸见效即停 | 吝财惜药/未防传变 | 续服理气化湿药+心理疏导 |
中期 (痰萌肺窍) | 未及时复诊 | 忽略“脉弦滞”潜在痰变风险 | 当用二陈汤+旋覆花降气涤痰 |
危期 (痰壅肺窍) | 木香顺气饮敷衍 | 误判病位(肺当胃治) | 急刺天突、膻中+葶苈大枣泻肺汤攻痰 |
三、肺窍痰壅的“死亡脉证”解读
症状凶兆
气格格作逆 + 汤水不下咽 → 痰阻气道(非胸膈满闷)
反张形(角弓反张样)→ 呼吸肌代偿性痉挛
脉象危象
六脉伏:痰浊壅闭,气机断绝(比“微细”更险)
寸部独滑数:痰热胶结肺窍的最后挣扎
此即《诊脉如审案》中“正凶移位”——痰从脾胃(右关弦滞)上传肺窍(寸滑数)。
四、类案对比:肺痰vs胃痰的救治差异
类型 | 病位 | 核心症状 | 救治方法 | 预后 |
---|---|---|---|---|
胃痰 | 中焦 | 昏噤不省人事 | 三生饮探吐/保和丸消导 | 较好 |
肺痰 | 上焦清道 | 气逆反张/水饮不入 | 需开肺窍如揭锅盖 | 极差 |
现代对应:肺痰证类似喉头水肿、重症哮喘痰栓,需气管切开而非催吐。
五、王堉的反思与后世启示
情志病传变预警
本案五重丧亲+暴怒 → 肝郁化火炼痰,当用丹栀逍遥散+礞石滚痰丸截断病势。
肺窍痰壅急救术
古代:喉风散吹喉+控涎丹鼻饲(本案未用)
现代:吸痰器+支气管镜+糖皮质激素冲击
医者决策教训
见“六脉伏”即言不治 → 错失刺络泄热(尺泽、肺俞放血)机会;
敷衍开方失医德 → 当直言“急请他医”,而非木香顺气饮搪塞。
结语:痰证救治的时空法则
此案以生命为代价警示:
时间窗:气滞水积阶段(脉弦滞)是干预黄金期;
空间位:“痰壅胃”可攻,“痰壅肺”需通——肺为娇脏,治痰如救火。
王堉将此案载入医集,恰显大医精诚:不讳己过,以警后世。医者当铭记:情志致病最速,痰壅清道最危,见肝郁气滞者,必问“可曾气逆反张?”方为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