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生动展现了王堉“见喘休平喘,治水当为先”的儿科急症智慧,其从误诊到纠偏的过程,更是“按诊问诊定乾坤”的经典示范。以下从病机本质到治法转捩深度解析: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蓄水喘嗽》
蓄水喘嗽
月潭之女,年甫周岁,忽喘嗽交作,浑身发热。月潭以为寻常感冒,忽之,越日益甚。适余视其弟病,亦请一视,见其面发赤,身发热,喉中声如锯,臆断曰痰也。必乳母令睡时吃乳,兼膈间有火,故食为火壅而生痰,但得白玉饼两三枚则可矣。月潭令服之。热稍退而腹作胀,喘嗽仍旧。又请余视,以为已愈,细视之,两目昏闭,精神若无,喉间亦如故。月潭曰:看此形恐不救,余曰:何至此,乃视指纹,则红丝出风关,兼按其膈,则胸中作声漉漉然。顿悟曰,前以为痰,乃水也,必小便不利,眼胞虚肿,兼咳而作呕,乳母曰,是。遂开五苓甘露饮,令当茶饮之。次日,月潭邀同进城,问之,则小便十余次,腹减而精神作矣。因劝以再进一煎,两日如初。
一、蓄水喘嗽的五大核心证据
症状 | 病机实质 | 前误诊根源 |
---|---|---|
喘嗽交作喉如锯 | 水饮上泛迫肺(非痰壅) | 忽略“漉漉水声”特征 |
身热面赤 | 水郁化热(非外感发热) | 未查眼胞肿/小便不利 |
腹胀精神萎 | 水停中焦气机壅塞 | 误用白玉饼(含巴豆)攻痰 |
指纹红丝出风关 | 湿热蕴结证特征 | 首诊未查小儿指纹 |
咳而作呕 | 水饮犯胃致胃气上逆 | 未重视呕症鉴别意义 |
关键转捩点:
按诊发现“胸中漉漉声”→ 直接锁定水饮停聚胸膈(现代对应:胸腔积液)。
二、五苓甘露饮的精准狙击
组方结构解析(剂量:婴幼儿1/3成人量)
剂型革新:
“当茶饮之”→ 少量频服防格拒(现代可改为5ml/次,q2h喂服)。
三、阶次起效的生理密码
时间节点 | 症状变化 | 病理逆转机制 |
---|---|---|
首日服药后 | 小便十余次 | 肾小球滤过率↑+醛固酮抑制 |
次日 | 腹减精神作 | 胸水吸收→膈肌下降肺复张 |
两日如初 | 喘嗽止 | 水饮去→气道压迫解除 |
四、前误治教训:白玉饼的三大危害
巴豆霜峻下:
→ 耗气伤津(加重“精神若无”)胆南星燥湿:
→ 助水饮黏稠(反增“喉中声如锯”)白附子温散:
→ 扰动浮阳(致“面赤”更甚)
五、现代临床对应病种
婴幼儿肺炎合并心衰:
喘憋+细湿啰音(漉漉声)≈ 水饮射肺 → 五苓散+葶苈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热+眼睑肿+肝损 → 甘露消毒丹+五苓散
过敏性哮喘急性期:
喉鸣如锯+小便少 → 猪苓汤+射干麻黄汤
六、儿科四诊要诀(本案示范)
望诊:
眼胞虚肿(脾湿)> 面赤(郁热)
闻诊:
喉中漉漉(水饮)> 咳声(痰浊)
问诊:
小便不利(气化失司)> 发热(症状)
切诊:
按胸膈水声(直接证据)> 指纹(辅助证据)
结语:治水三昧的永恒启示
王堉此案昭示:
“喘嗽未必在肺”:
水饮凌心射肺,治在中下焦(“其制在脾,其本在肾”)“按诊胜于听诊”:
胸膈漉漉声是水饮的黄金标准(早于现代胸腔叩诊三百年)“给水邪出路”:
五苓散重启气化,甘露饮清化湿热 → 双通道排水(溲利十余次)
女婴“两日如初”的速效,正是对《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灵动诠释——医者当如大禹治水,通阳化气(桂枝)贵于筑堤拦坝(镇咳平喘),方得渠成水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