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生动展现了王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精髓,其对李夫人杏云两次发病的精准辨治,更是“察脉求本、动态施治”的典范。以下从病机鉴别到方药运用深度解析:
对应原文:
《醉花窗医案·食为气滞中脘不通》
食为气滞中脘不通
裕州牧莲舫兄之夫人,号杏云,灵石漪泉翁女也。工书画,善音律,一切博奕棋酒,无所不通。适李时,莲舫尚诸生,劝之读书,不数年得乡举,后以誉录议叙牧裕州。杏云随之往,日行事件,多经其手。而莲舫多萎靡,且好狎邪游,并取二妓。以防捻不力失官,后虽开复,而空坐省城,益不自释,日与夫人反目。辛酉秋,夫人不得已回介,家道式微,翁姑俱老,诸事赖之保全。余曾一次,即为余画桃花春燕扇幅,至足感也。壬戌夏,忽遣人邀余,问之,则杏云病矣。急随之往,则衣饰楚楚,诊其脉,则六部沉伏。余曰:此郁滞也,宜逍遥散。夫人亦知医,点头称是。二服而全。又隔月,余赴捕厅之饮,先见晓圃,晓圃曰,兄来正好,五嫂又病矣,何不一视。入而问之,杏云曰,以为感冒,但觉憎寒发热,肢体沉困,用柴胡四物汤,一服而腹作痛,昨夕犹缓,朝来无止时矣。时疫气流行,恐其为疫,故请大哥一视。诊之则余脉俱平,惟右关颇实而滞。告曰,此非外感,亦非瘟疫,仍是食为气滞,故中脘不通。不惟增痛,且多胀也。况胸间作闷,时时作嗳气,以霍香正气散疏之则无病矣。杏是之,称不谬。乃处一方。越二日,遇晓圃於酒市,问之,则日二服全愈,家五嫂命致谢焉。
一、两次发病的“同人异证”鉴别
要素 | 首次发病(辛酉秋) | 再次发病(壬戌夏) |
---|---|---|
核心病机 | 肝气郁结(情志致疾) | 食滞中脘(饮食劳倦) |
诱因 | 夫妻反目+家道中落 | 夏月饮食不节+既往脾弱 |
关键脉象 | 六部沉伏(气机郁闭) | 右关实滞(胃家实) |
特征症状 | 郁郁寡欢(未详述但可推) | 腹痛胀满+嗳气胸闷 |
治法 | 疏肝解郁(逍遥散) | 化滞和中(藿香正气散) |
王堉鉴别要点:
虽皆属“滞”,然一在肝(气滞)、一在胃(食滞),病位不同,治法迥异。
二、逍遥散与藿香正气散的战术选择
首诊:逍遥散解肝郁
起效机制:
柴胡+薄荷 → 上调脑内5-HT水平(抗抑郁效应)
当归+白术 → 改善肝窦内皮功能(调节门脉血流)
复诊:藿香正气散消食滞
速愈关键:
藿香+苏叶 → 双向调节胃肠蠕动(解痉挛、促排空)
厚朴+大腹皮 → 降低肠腔压力(缓解“胀痛”)
三、误治教训与鉴别要点
柴胡四物汤误治分析
引邪内陷:
柴胡升提 → 迫使食滞上逆(加重“嗳气胸闷”)滋腻碍胃:
四物汤熟地滋阴 → 助湿恋邪(“肢体沉困”加剧)
疫病鉴别铁证
瘟疫特征 | 本案表现 | 排除依据 |
---|---|---|
发热憎寒并见 | 憎寒发热似外感 | 右关实滞(非瘟疫滑数脉) |
传染性 | 独病无染 | 家人无恙 |
舌苔垢腻 | (未述但可推) | 夏月食滞常见苔厚腻 |
四、现代临床活用
肠易激综合征(交替型):
郁怒发作 → 逍遥散
食后加重 → 藿香正气胶囊
慢性疲劳综合征:
情志倦怠 → 逍遥散+生脉饮
过劳纳呆 → 藿香正气+保和丸
更年期胃肠功能紊乱:
潮热胁胀 → 丹栀逍遥散
脘痞嗳气 → 藿香正气合半夏厚朴汤
五、王堉诊法中的“人文关怀”
“衣饰楚楚”的深层诊意:
自尊型人格判断:
虽家道中落仍重仪表 → 郁结多内向压抑(宜逍遥散轻疏)预后评估:
注重形象者遵医性强 → 预期“二服而全”可达成艺术疗愈:
画桃花春燕赠医 → 书画调神有助肝气疏泄
结语:动态辨证的永恒价值
此案双镜对照昭示:
病机如流:
首病在肝,复病在胃 → 需“刻刻顾护脾胃”防传变脉为医眼:
“六部沉伏”→“右关实滞”的脉象演变 → 直指病机转化方随证转:
逍遥散→藿香正气散 → 展现“方舱级”精准打击
杏云“二服全愈”的佳效,正是对《内经》“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的灵动诠释——医者当如良工调琴,弦(肝)紧则疏之,柱(胃)塞则通之,方能奏出生命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