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字灵胎,号洄溪老人)的一部医案著作,记录了他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独到的医学见解。下面我将为你简要介绍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并分享一些书中精华。
作者简介:徐大椿(1693-1771/1772)
徐大椿,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他出身名门,天资聪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医学,还旁通天文、地理、水利、音律、武艺等诸多领域。家人接连病故促使他中年弃儒习医,他通过刻苦钻研家藏医书,深得医理,终成一代大家。乾隆年间曾两次应召入京为皇室成员诊治。
徐大椿的医学思想强调追溯经典(如《内经》、《伤寒论》),主张辨证求因,反对盲目套方和滥用温补,尤其抨击当时医界不分寒热虚实、动辄用人参、附子等温补药物的时弊。
《洄溪医案》其书
《洄溪医案》最初并未立即刊行,后在咸丰五年(1855年)由另一位温病学家王士雄(字孟英)根据徐氏门人抄本加以编次、并添加按语后刊刻流传。全书一卷,共收录了48则医案,涵盖了内科(32条)、妇科(4条)和外科(12条) 等多种疾病。
王孟雄盛赞此书:“虽秘本而方药不甚详,然其穿穴膏肓,神施鬼设之伎,足以垂医鉴而活苍生。”《清史稿》也评价其“剖析虚实寒温,发明治疗之法,归于平实”。
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洄溪医案》详细记录了徐大椿临证诊疗的全过程,以下是其精华概览:
方面 | 说明 |
---|---|
详实的案例记录 | 案例记录包括初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虽部分方药记录稍简)、预后判断及调理,能清晰展现其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与思辨过程。 |
灵活的治法与辨证思路 | 徐氏反对墨守成规,主张辨证施治。书中记载了他多种治疗方法(如内服、外敷、熏蒸等)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外治法的擅长。 |
对时弊的尖锐批评 | 徐大椿在医案中常抨击当时医界滥用温补(尤其针对中风等证误治)、辨证不明、迎合病家喜补心理等风气,读来至今发人深省。 |
精辟的按语与发挥 | 医案中常穿插徐氏对病机的深刻分析、对误治案的剖析,并结合《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理论予以阐发。这些按语是领会其学术思想的关键。 |
经典与临床的融合 | 徐大椿精研经典,但其应用不拘泥古方,而是化裁创新。书中体现了其“寻本溯源,从源及流”、“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但非泥古不化)的治学理念,展现了理论指导下的高超临床技艺。 |
著名医案选析
书中记载了许多精彩医案,例如:
外感停食案:一位74岁淮安富商,外感停食后,前医因其年高而屡用补剂,导致患者闻饭气即呕,危在旦夕。徐大椿力排众议,断然使用生大黄攻下宿积,患者得以转危为安。此案体现了他“伤食恶食,去宿食则食自进,老少同法”的见解,反对“年高体弱必用补”的谬见。
中风案(封门金姓):患者突然中风,口眼歪斜,不能言语。前医误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之品,病情加重。徐大椿诊其“面赤气粗,目瞪脉大”,辨为风火痰热内闭的实证,果断采用祛风、消痰、清火之法(如选用祛风消痰清火之剂),患者得以康复。此案明确反对一见中风就不分虚实滥用温补的时弊。
如何阅读与学习
《洄溪医案》语言相对通畅,但阅读时仍需留意:
结合中医经典:徐大椿的论述多本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最好能有一定的经典基础,或边读边查阅,更能体会其学术渊源。
重在领悟思辨过程:不要仅仅着眼于具体的方药(何况部分方药记录略简),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分析病情、捕捉病机、辨证立法的思维方法。
批判性学习:时代所限,书中某些认识或方法或有历史局限性。应以借鉴其精华为主,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加以理解。
参考后人注疏:可选择附有王士雄(王孟雄)等后世医家按语的版本,他们的点评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徐氏心法。
主要价值与影响
《洄溪医案》是清代中医医案中的杰出代表,它:
保存和再现了徐大椿高超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
生动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灵活性。
对纠正当时医学界的流弊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批判精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为后世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范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