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小时前
《洄溪医案•序》
11
康华中医
这篇序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士雄(字孟英) 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为《洄溪医案》的首次刊行所撰写的刊刻序。它清晰地交代了此书的成书与流传背景,是理解《洄溪医案》价值的关键文献。
为了让您更直观地理解,以下是序言的白话文解析和关键信息梳理:
序言原文(复校版)
袁简斋太史作《灵胎先生传》云:欲采其奇方异术,以垂医鉴,而活苍生。因仓卒不可得,仅载迮耕石、汪令闻数条,而语焉未详,余甚惜之。
今夏吕君慎(注:此字或为“庵”、“葊”)以《洄溪医案》钞本一卷寄赠,云得之徐氏及门金君复村者。
余读之如获鸿宝,虽秘本而方药不甚详,然其穿穴膏肓,神施鬼设之伎,足以垂医鉴而活苍生。
爰为编次,窃附高窥,用俟高明,梓以传世,余殷望焉。咸丰五年岁次乙卯十月 海昌后学王士雄
核心信息解读
项目 | 解读与分析 |
---|---|
作者 | 王士雄(王孟英),清代后期著名医家,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称“海昌后学”(海昌即浙江海宁),表达了对同乡前辈徐灵胎的景仰。 |
写作背景 | 咸丰五年(1855年),王士雄得到了《洄溪医案》的抄本,深感其价值,决定对其进行整理(“编次”)并刊刻出版(“梓以传世”),以避免这本珍贵的医案失传。 |
文献来源 | 抄本来自一位叫吕慎庵(■可能为“庵”或“葊”)的朋友,而吕氏又是从金复村那里得到的。金复村是徐灵胎的门人(学生),这表明该抄本直接来源于徐氏门派,真实性很高。 |
与前传关系 | 序言开头提到了袁枚(袁简斋)写的《徐灵胎先生传》。袁枚也想详细记录徐氏的医案(“垂医鉴而活苍生”),但当时资料匮乏,只零星记载了几条(如“迮耕石、汪令闻”案),令人惋惜。王士雄此举,弥补了袁枚和历史的遗憾。 |
内容特点 | 王士雄坦诚地指出,这个抄本作为“秘本”,一个不足之处是 “方药不甚详” ,部分方剂的药物和分量记录得比较简略。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核心价值。 |
价值评价 | 王士雄用“如获鸿宝”来表达得到此书的心情。他盛赞徐灵胎的医术“穿穴膏肓,神施鬼设”(意思是:剖析病情深入膏肓盲点,治法如鬼神施设般精妙神奇),认为其完全达到了“垂医鉴而活苍生”(留下医学借鉴,拯救百姓)的崇高境界。 |
王士雄的贡献 | 他并非简单出版,而是做了“编次”(编辑整理、排列次序)和“窃附高窥”(谦辞,意为斗胆附上自己的一些浅见和高明的点评)的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洄溪医案》,是经过王士雄整理并带有他按语的版本。 |
序言的重要性
这篇短序至关重要,它:
证明了《洄溪医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明确了其传承脉络来自徐灵胎的亲传门人。
解释了文本现状的原因:说明了为何书中部分方药记录简略,因其是门人抄录的“秘本”,并非徐灵胎本人为出版而撰写的定稿。
奠定了此书极高的学术地位:由王士雄这样的医学大家发现、整理并作序推广,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高肯定。
揭示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方式:体现了后世医家(王士雄)对前辈学术成果(徐灵胎医案)的珍视、整理与传播,完成了学术精神的接力。
总而言之,这篇序言是《洄溪医案》的“出生证明”和“价值鉴定书”,没有王士雄的这次发现和刊刻,这部珍贵的医学遗产很可能就湮没在历史中了。
#洄溪医案#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