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篇《洄溪医案·恶风》记载了一个非常奇特而精彩的病例,充分展现了徐灵胎深邃的医学洞察力、丰富的治疗手段以及关于“伏邪”理论的深刻理解。
医案原文(复校版)
《洄溪医案•恶 风》
恶风湖州副总戎穆公延弼,气体极壮,忽患牙紧不开,不能饮食,绝粒者五日矣。延余治之,晋接如常,惟呼饥耳。余启视其齿,上下止开一细缝,抚其两颊,皮坚如革,细审病情,莫解其故。因问曰:此为恶风所吹,公曾受恶风否?曰:无之。既而恍然曰:诚哉!二十年前曾随围口外卧帐房中,夜半怪风大作,帐房拔去,卒死者三人,我其一也。灌以热水,二人生而一人死。我初醒,口不能言者二日,岂至今复发乎?余曰:然。乃戏曰:凡治皮之工,皮坚则消之。我今欲用药消公之颊皮也。乃以蜈蚣头、蝎子尾及朴硝、硼砂、冰、麝等药擦其内,又以大黄、牙皂、川乌、桂心等药涂其外,如有痰涎,则吐出。明晨余卧未起,公启户曰:真神仙也,早已食粥数碗矣。遂进以驱风养血膏而愈。盖邪之中人深,则伏于脏腑骨脉之中,精气旺,则不发。至血气既衰,或有所感触.虽数十年之久亦有复发者。不论内外之证尽然,亦所当知也。
雄按:皮肤顽痹,非外治不为功。此因其坚如革,故多用毒烈之品。
医案解析
1. 病情特点与诊断思路
项目 | 分析 |
---|---|
患者 | 穆延弼,武官(副总戎),“气体极壮”(平素身体强壮)。 |
主症 | 突然牙关紧闭(上下齿仅开一细缝),两颊皮肤坚硬如皮革,导致无法进食,已饿5天。神志清醒(“晋接如常”),自觉饥饿(“惟呼饥耳”)。 |
徐氏诊断 | ① 细致观察:首先排除了常见原因,发现“皮坚如革”是关键体征。 ② 溯源问诊: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公曾受恶风否?”),最终追溯到20年前一场极其严重的风邪侵袭史(被恶风吹昏,口噤两日)。 ③ 确诊:徐氏据此断定,此为深伏体内多年的风邪,因某种契机而复发。 |
2. 治疗方法:内外合治,毒药攻邪
徐灵胎的治疗方法极为精妙,分为两步:
治法 | 方药与用意 | 解析 |
---|---|---|
第一步:外治攻邪(立竿见影) | · 内擦药:蜈蚣头、蝎子尾(搜风通络、解痉止痉)、朴硝、硼砂(软坚散结)、冰片、麝香(芳香走窜,透皮开窍)。 · 外敷药:大黄(破积)、牙皂(祛痰开窍)、川乌、桂心(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 这是本案的精华。徐氏采用“消法”,集中毒性猛烈、药力强悍之品(虫类药、矿物药、香窜药),通过局部擦敷,直接作用于病灶(两颊),旨在强力搜剔深伏之风痰邪气,松解其“如革”之拘紧。 |
第二步:内服善后(巩固根本) | 驱风养血膏 | 待邪气散去,症状缓解后,改用内服膏方。此方名点明治法:“驱风”以清除残余风邪,“养血”以滋补因邪气耗伤和久病亏损的阴血,使气血充盈则邪不可干,防止复发。 |
3. 核心病机与理论:“伏邪”学说
徐灵胎通过此案,精彩地阐释了中医“伏邪”理论:
邪气潜伏:某些强烈的病邪(如这里的“恶风”)入侵人体后,若未被彻底清除,可深伏于“脏腑骨脉之中”,潜伏起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患者身体强壮(“精气旺”) 时,正气能压制住伏邪,故可相安无事长达数十年而不发病。
因触而发:一旦患者年老、体弱(“血气既衰”),或遇到其他诱因(如再次感邪、情志刺激、劳累等),伏邪便会伺机而动,重新发病。
此案的价值:它生动地证明,某些陈年痼疾,其病根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已种下。这要求医生必须有追根溯源的问诊技巧和洞察病机的深邃眼光,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症状。
王士雄(王孟英)按语点睛
王孟雄的按语虽短,却切中肯綮:
肯定外治法:“皮肤顽痹,非外治不为功。” 指出对于这种病位在表、病灶顽固的疾病,外治法直达病所,效果往往优于内服药。
解释用药:“此因其坚如革,故多用毒烈之品。” 说明使用蜈蚣、蝎子、川乌等毒性较烈药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唯有如此猛悍之药,才能攻克如此顽固之疾。这也提示了“药不对证,参茸亦毒;药若对证,乌附亦补”的辨证用药思想。
总结与启示
诊断如侦探:此案展示了中医诊断不仅是看当前症状,更要详细询问病史,甚至要追溯到数十年前,方能找到病根。
治疗贵灵活:徐灵胎不拘一格,内外治并举,急则治其标(外敷猛药开闭),缓则治其本(内服膏方调理),策略清晰。
用药需精准:面对顽疾,敢于使用力猛效专的“毒烈之品”,但这完全建立在精确辨证的基础上,绝非盲目冒险。
理解伏邪理论:此案是学习中医“伏邪”理论一个极其生动的临床范例,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疾病会间隔很长时间突然发作。
这篇医案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治疗故事,更是一次深刻的中医理论教学,充分体现了徐灵胎作为一代临床大家的卓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