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篇《洄溪医案·伤寒》案例精短,却力重千钧,生动体现了徐灵胎作为经方派大家,对《伤寒论》精髓的深刻把握和其果断敢用的临床风格。
医案原文(复校版)
《洄溪医案·伤寒》
苏州柴行倪姓,伤寒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已办后事矣。余时欲往扬州,泊舟桐涇桥河内,适当其门,晚欲登舟,其子哀泣求治。余曰:此乃大承气汤证也。不必加减,书方与之。戒之曰:一剂不下则更服,下即止。遂至扬。月余而返,其人已强健如故矣。古方之神效如此。
凡古方与病及证俱对者,不必加减;若病同而证稍有异,则随证加减,其理甚明,而人不能用。若不当下者反下之,遂成结胸,以致闻者遂以下为戒。颠倒若此,总由不肯以仲景《伤寒论》潜心体认耳。
医案解析:一场经典的“釜底抽薪”
1. 病情与诊断:阳明腑实,危在旦夕
项目 | 分析 |
---|---|
患者 | 苏州一位姓倪的柴行老板。 |
诊断 | 伤寒失下。这是关键词,指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本应使用攻下法却延误了治疗。 |
症状 | 昏不知人(神昏)、气喘(肺气不降,壅塞于上)、舌焦(津液被热邪极度耗伤)。 |
病机 | 这是阳明腑实证的危重阶段。热邪与肠道糟粕互结,形成燥屎,堵塞肠道。浊气上攻,扰乱心神则神昏;肺气不降则喘;里热炽盛,灼伤津液则舌焦。 |
预后 | 家人已准备后事,说明病情极其危重,生死一线。 |
2. 治疗: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治法:急下存阴。这是中医治疗热性病的重要法则。通过攻下肠道燥结,来清除壅塞之邪热,从而保住体内最后一点残存的阴液(津液)。犹如锅里的水快烧干了,最快的办法是抽掉锅底下熊熊燃烧的柴火。
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这是《伤寒论》中攻下力量最猛的方剂,专门用于治疗这种“痞、满、燥、实”俱全的阳明腑实重证。
医嘱:“一剂不下则更服,下即止。” 这句话至关重要,体现了仲景“中病即止”的原则,防止过服伤正。
疗效:徐灵胎开完方就去了扬州,一个月后回来,患者已完全康复(“强健如故”)。无需守候,其效自彰,彰显了经方“一剂知,二剂已”的惊人威力。
3. 徐灵胎的论述:点睛之笔
医案后的议论,是徐灵胎学术思想的核心阐述:
方证对应原则:
“凡古方与病及证俱对者,不必加减”:如果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与古代经方所描述的适应证(方证)完全吻合,就应原方使用,不要随意加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经方的效力。本案即是完美例证。
“若病同而证稍有异,则随证加减”:如果核心病机相同但个别症状有差异,则需要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化裁。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批判时弊,直指根源:
他指出,因为很多医生辨证不准(“若不当下者反下之”),对没有腑实证的患者误用下法,导致了坏证(如“结胸”),于是人们就因噎废食,“闻者遂以下为戒”,开始害怕和禁止使用下法。
这种该下不下、不该下乱下的混乱局面(“颠倒若此”),根源在于医生们“不肯以仲景《伤寒论》潜心体认”——即不肯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和体会《伤寒论》的辨证精神。
核心思想与启示
笃信经方,方证相应:徐灵胎是坚定的经方实践者。他坚信只要辨证准确,张仲景的古方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古方之神效如此” 是其由衷的赞叹。
辨证是灵魂,用药是手段:整个案例的核心在于辨证。他能从“神昏、气喘、舌焦”中抓住“阳明腑实”这一核心病机,而非被表面的危重症状吓倒,这是其高超医术的体现。
反对因噎废食,倡导科学用药:他反对因为有人误治就全面否定某种治法(如下法)。关键是提高医生的辨证水平,而不是废弃有效的武器。
临床需要胆识:面对已被“判**”的危重病人,敢于投用峻猛之剂,这份胆识源于其深厚的理论自信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与现代临床的联系
此案在现代中医急诊中依然极具指导意义。很多急性热病、感染性疾病、急腹症(如肠梗阻)发展到高峰阶段,都可能出现类似“阳明腑实”的证候。通腑攻下法在此时往往能起到扭转病情、化险为夷的关键作用。
这篇短小精悍的医案,犹如一篇精彩的临床笔记,再次证明了《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石,而徐灵胎则是这座宝库最卓越的继承者和阐释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