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疟》解析
此案虽短,但极为惊险,充分展现了徐大椿作为“上工”见微知著、预判吉凶、果断出手的高超医术,是一则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急救能力的典范案例。
对应原文:
《洄溪医案·疟》
疟
洞庭姜锡常长郎佩芳,体素弱而患久疟,时余应山前叶氏之招,便道往唔,佩芳出,诊色夭脉微,而动易出汗。余骇曰:汝今夕当大汗出而亡阳矣,急进参附,或可挽回。其父子犹未全信,姑以西洋参三钱,偕附子饮之,仍回叶宅。夜二鼓叩门声甚急,启门,而锡常以肩舆来迎,至则汗出如膏,两目直视,气有出无入,犹赖服过参附,阳未逮脱,适余偶带人参钱许,同附子、童便灌入,天明而汗止阳回,始知人事。然犹闻声即晕,倦卧不能起者两月,而后起坐。上工治未病,此之谓也。如此危急之证,不但误治必死,即治之稍迟,亦不及挽回。养生者,医理不可不知也。
一、病机分析:久疟伤正,阳随汗脱
体质基础:“体素弱而患久疟”。患者本就体质虚弱,又长期患有疟疾。疟疾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反复发作,极大地消耗人体的正气(气血阴阳)。
危象征兆:徐大椿诊察时发现两个关键特征:
色夭:面色枯槁无华,是精气严重耗损的外在表现。
脉微,而动易出汗:脉微是阳气衰败、鼓动无力的确凿证据。“动易出汗”则是更危险的信号,表明阳气已经不能固守于体表,卫外功能失守,津液随阳外泄。这在中医称为“阳不摄阴”的状态。
病机判断:基于以上几点,徐大椿断定患者处于阳气即将脱散的边缘。一旦在夜间(阳气更虚之时)再次发作大汗,就会导致“亡阳”——即阳气彻底脱竭的危候,死亡率极高。
二、治疗策略:预见性用药,回阳固脱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这是治疗阳气暴脱的唯一正法。
方药:参附汤(人参、附子)。这是中医急救阳亡的千古名方。
附子:大辛大热,药力迅猛,能温壮元阳,追回散失的阳气。
人参:大补元气,能固脱复脉,协助附子稳住根本。
童便:咸寒滋阴,作为引药,既能反佐附子的燥性,防止虚阳不受热药,又能滋阴以恋阳。
治疗过程与决策:
初诊犹豫:尽管徐大椿明确指出危在旦夕,但病家因“未全信”,只用了西洋参三钱配合附子。西洋参性凉,益气养阴尚可,但回阳固脱之力远不及大补元气的高丽参(人参),这为晚上的险情埋下伏笔。
夜半急救:果然如徐大椿所料,患者夜间“汗出如膏”(大汗淋漓、粘稠如油,是脱汗的特征),并出现“两目直视,气有出无入”的濒死状态。幸而白天用过参附,拖延了时间。徐大椿用自备的人参(应为力道更强的红参或高丽参)合附子、童便紧急灌服,才力挽狂澜。
长期善后:阳虽回复,但气血大亏,“闻声即晕,倦卧两月”方起,说明元气大伤后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案语精粹与启示
“上工治未病”:此案是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最高明的医生不是在疾病已经爆发后才去处理,而是在危象发生之前就根据细微的征兆(色夭、脉微、动易汗)准确预测其发展,并提前干预,阻断病势。徐大椿的“骇曰”,正体现了他对这种潜在风险的震惊和高度警惕。
中医急救术:此案打破了“中医是慢郎中”的刻板印象。中医对于急性虚脱、亡阳等危重症,有着成熟且高效的急救方案,参附汤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用药果断。
养生启示:徐大椿最后感慨“养生者,医理不可不知也”。他意在告诫,了解基本的医理对于养生和及时发现健康危机至关重要。普通人若能明白“动易出汗”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是危险信号,就能及早就医,避免酿成大祸。
总结:
本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示了中医的预见性思维和急救能力。徐大椿凭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死神降临前敲响了警钟,并通过经典的温阳固脱法,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悬崖边的救援”,充分体现了中医在危重症领域的价值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