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疟痢》解析
此案是徐大椿处理复杂危重病证的又一典范,精彩地诠释了其在《医学源流论》中强调的“用药如用兵”和“顾护元气”的核心思想。面对正气大虚、邪气猖獗的“疟痢并作”之证,他展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细腻的战术技巧。
对应原文:
《洄溪医案·疟痢》
疟痢
东山姜锡常,气体素弱,又患疟痢,每日一次,寒如冰而热如炭,随下血痢百余次,委顿无生理。因平日相契,不忍委之,朝夕诊视,为分途而治之,寒御其寒,热清其热,痢止其痢,俱用清和切病之品,以时消息,而最重者在保其胃气,无使生机又绝。经云: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诸证以次渐减而愈。或谓如此大虚,何以不用峻补?余曰:寒热未止,必有外邪,血痢未清,必有内邪,峻补则邪留不去,如此虚人,可使邪气日增乎?去邪毋伤正,使生机渐达,乃为良策。锡常亦深会此意,而医理渐明,嗣后小病皆自治之,所谓三折肱者也。
一、病势危殆:正气溃败,邪气肆虐
患者姜锡常的病情极其复杂凶险:
体质基础:“气体素弱”,先天之本不足,为治疗增加了巨大难度。
病证交织:
疟:“每日一次,寒如冰而热如炭”。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导致阴阳交争,寒热往来。剧烈的寒热交替会进一步消耗正气。
痢:“随下血痢百余次”。痢疾本身就能耗伤气血,而“血痢”表明热邪已深入血分,伤及阴血。
危象:“委顿无生理”。患者精神萎靡,疲惫不堪,几乎失去了生机。这是正气即将耗尽的标志。
二、治疗战略:分途治之,保胃为要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徐大椿没有慌乱,而是制定了一套清晰而稳健的战略:
战略核心:保其胃气,无使生机又绝
指导思想:遵循《内经》“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原则。在疾病后期,恢复之道在于用饮食调养,所有治疗都不能过度,以免损伤正气。
具体实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论用何药,都以不损伤脾胃功能为前提。因为脾胃(胃气)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来源,也是药物吸收起效的平台。保住胃气,就保住了的一线生机。
战术原则:分途而治,以时消息
分途而治:不对整个病情用一个笼统的方子,而是将复杂的病证分解开来,同步处理。
寒御其寒:针对“寒如冰”的症状,用药物抵御寒邪。
热清其热:针对“热如炭”的症状,用药物清解热邪。
痢止其痢:针对“下血痢”的症状,用药物清热凉血、止痢。
以时消息: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动态观察,灵活应对。这需要医者频繁、密切地诊视(“朝夕诊视”)。
用药特点:清和切病
清和:选用药性清轻、平和的药物,避免使用药性猛烈、偏性过大之品。因为患者正气太虚,猛药不仅他无法承受,还可能引邪深入。
切病:虽然用药平和,但必须精准地切中病机,每一味药都有明确的目的。这需要极其精湛的用药功力。
三、学术争鸣与医理阐发
案中特意设置了与庸医的虚拟对话(“或谓如此大虚,何以不用峻补?”),以此引出发人深省的医学道理:
为何不用峻补?
邪气未去:“寒热未止,必有外邪;血痢未清,必有内邪”。在邪气仍然强盛的情况下,使用人参、黄芪等峻补之品,会“闭门留寇”,将病邪牢牢困在体内,导致邪气日增,病情反而加重。
虚不受补:患者生机几绝,脾胃功能极度衰弱,根本无法运化、吸收滋腻的补药,强行进补只会加重脾胃负担。
正确的治则:“去邪毋伤正,使生机渐达”。
这是处理所有“虚实夹杂”危重病证的最高准则。治疗的目标不是立刻用补药把身体填满,而是通过 gently 地清除病邪,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护甚至培养人体的生机,让身体的自愈能力(正气)慢慢地恢复和通达起来。
四、深远影响:授人以渔
此案最成功的之处,不仅在于治愈了一个危重病人,更在于培养了病人的健康素养。“锡常亦深会此意,而医理渐明,嗣后小病皆自治之,所谓三折肱者也。”
徐大椿通过这次治疗,向患者清晰地传达了“扶正祛邪”的医学理念。患者深刻理解(深会此意)后,具备了处理自己小病的能力,成为了“久病成医”(三折肱)的人。这体现了最高层次的医患沟通与健康教育的成功。
总结
本案虽短,但内涵极其丰富。它教导医者:
要有全局观念:在复杂病情前,要分清主次,制定战略(保胃气),再运用战术(分途治之)。
要有动态思维:病情是变化的,处方用药也需“以时消息”,不可固守一方。
要理解邪正关系:绝不可以在邪气盛时滥用补药,必须遵循“勿伤正”的原则去邪,为正气恢复创造空间。
要追求更高目标:治病的同时,设法提升患者对健康的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
徐大椿此举,真可谓“良医救人,亦能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