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瘀留经络》解析
此案虽短,但意蕴深长。它不仅记录了一则怪病的成功诊治,更生动地展现了徐大椿作为一代大医的学术追求、治疗艺术与人文情怀。
对应原文:
《洄溪医案·瘀留经络》
瘀留经络
乌镇莫秀东,患奇病,痛始于背,达于胸胁,昼则饮食如常,暮乃痛发,呼号彻夜,邻里惨闻。医治五年,家资荡尽,秀东欲自缢。其母曰:汝有子女之累,尚须冀念,不如我死,免闻哀号之声。欲赴水,其戚怜之,引来就医。余曰:此瘀血留经络也。因谓余子曦曰:此怪病也。广求治法以疗之,非但济人,正可造就己之学问。因留于家,用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其痛渐轻亦渐短,一月而愈,其人感谢不置。余曰:我方欲谢子耳。凡病深者,须尽我之技而后奏功。今人必欲一剂见效,三剂不验,则易他医。子独始终相信,我之知己也,能无感乎。
一、病机分析:瘀血阻滞,暮夜为重
症状特点:“痛始于背,达于胸胁,昼则饮食如常,暮乃痛发,呼号彻夜”。
病位:疼痛沿足太阳膀胱经(背)和足少阳胆经(胸胁)循行部位发展,提示病在经络。
时间规律:“昼安暮甚”是本案辨证的核心关键。白天气血运行相对旺盛,能够部分通利经络,故疼痛不明显;入夜后,人体阳气内收,气血运行减缓,原本就不通畅的瘀血部位壅滞更甚,故疼痛剧烈发作。这与《内经》“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完全吻合。
诊断:徐大椿据此断为“此瘀血留经络也”。此非脏腑内伤,而是离经之血(瘀血)滞留于经络之中,阻碍气血正常运行,“不通则痛”。
二、治法精粹:广求治法,无所不备
面对五年痼疾,徐大椿深知非寻常一方可愈。他采取了极为系统和耐心的综合疗法:
治疗理念:“广求治法以疗之,非但济人,正可造就己之学问”。他将此疑难病例视为提升医术的契机,展现了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
综合疗法:“用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
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攻逐瘀滞,取“通”的效果。
熨拓:用药物加热后熨敷患处,借助热力使药力透入经络,温通散寒,化瘀止痛。
煎丸:内服汤药与丸剂。汤者荡也,力求速效;丸者缓也,意在持久。内服药物 likely 以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通经活络(如地龙、全蝎)为主。
疗效显现:“其痛渐轻亦渐短”。这说明治疗策略正确,疗效是持续而稳定的。瘀血逐渐化散,经络日益通畅,故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一月而愈”,五年沉疴,终得根治。
三、案语精粹:医患相得,信者为医
徐大椿在治愈患者后的感慨,道出了中医诊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因素——医患信任。
患者的信任:“子独始终相信,我之知己也”。患者莫秀东在五年求医、资财荡尽后,仍能给予徐大椿完全的信任,坚持治疗一个月,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医者的反思:“今人必欲一剂见效,三剂不验,则易他医。凡病深者,须尽我之技而后奏功。”
他尖锐地指出了当时(乃至现今)普遍存在的就医误区:追求速效,缺乏耐心。
他强调,对于病根深伏的慢性顽疾,医生需要一个过程来全面施展医术(“尽我之技”),才能最终见效。频繁更换医生,只会使治疗中断,前功尽弃。
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徐大椿不居功,反而向患者表示感谢,视其为“知己”。这种基于共同目标(祛除疾病)的深厚信任和合作,是战胜疑难杂症最强大的力量。
总结与启示
详察疾病规律:徐大椿通过“昼安夜甚”这一关键时间规律,精准地抓住了病机(瘀血)。提示医者应细致入微地观察疾病的所有特点。
综合疗法优势:对于经络层面的顽固性疾病,单一疗法往往力有不逮。综合运用针、灸、熨、药等多种手段,内外兼治,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显著提高疗效。
信任与耐心是良药:此案最大的启示在于医患关系。医生的精湛医术需要患者的充分信任和耐心配合作为舞台才能施展。尤其对于慢性病,“信任”和“坚持”本身就是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
结语:
《瘀留经络》一案,不仅是一份成功的医疗记录,更是一篇关于如何做医生、如何做病人的深刻教诲。它告诉我们,医学不仅是技术的,更是人文的。最高明的医术,是医生以仁心与智慧竭尽所能,患者以信任与耐心倾力配合,双方共同谱写的一曲战胜疾病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