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血痢》解析
此案是徐大椿治疗慢性虚损重症的典范之作,精彩地展示了其“分阶段论治,步步为营”的学术思想。面对一位病危五年的患者,他并非急于止痢,而是从恢复人体的根本机能入手,最终起死回生。
对应原文:
《洄溪医案·血痢》
血痢
洞庭葛允诚,患血痢五年,日夜百余次,约去血数石,骨瘦如柴,饮食不进,举家以为必无生理。余友姜君锡常次子曹芳,从余学医于山中,病者即萼芳妻弟也。锡常怜之,令同萼芳寄膳余家,朝夕诊视。余先用滋补之剂以养其血脉,复用开胃之药以滋其化源,稍健而能食。久痢至五载,大肠之内必生漏管,遂以填补之品塞其空窍,痢日减,饭日增,不半年而每食饭必六七碗,至冬病全愈。丰肥强壮,归至家,亲戚俱不相识认,无不叹以为奇。
一、病势分析:久痢成损,阴阳俱竭
患者病情已至极危之境:
病程长:“患血痢五年”。痢疾迁延不愈,由实转虚,由腑及脏,已成痼疾。
症状重:“日夜百余次,约去血数石”。长期剧烈腹泻兼出血,导致阴血(液体、营养物质)大量亡失。
形体败:“骨瘦如柴”。阴血耗伤,无以濡养肌肉形体。
胃气绝:“饮食不进”。脾胃后天之本已衰败,生化之源告竭。此为“除中”危候,是判断预后的关键指标。
预后差:“举家以为必无生理”。家人已放弃希望,说明病情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此阶段病机已非单纯的大肠湿热,而是阴血耗竭、脾胃衰败、阴阳俱虚的严重局面。
二、治疗策略:序贯三期,妙法迭出
徐大椿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清晰地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阶段:
第一阶段:滋补血脉,固其根本
治法:“先用滋补之剂以养其血脉”。
方义:在“饮食不进”的情况下,首要任务不是止痢,而是救阴。 likely 选用熟地、阿胶、当归、白芍等滋阴养血之品,甚至可能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鳖甲等,大剂投入,力求先稳住即将耗竭的阴液根本。此乃“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第二阶段:开胃健脾,滋其化源
治法:“复用开胃之药以滋其化源”。
方义:待阴血稍复,病情稍有转机(“稍健”),立即将治疗重心转向恢复脾胃功能。 likely 选用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谷芽等甘平之品,健脾开胃,益气和中。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恢复,能进食(“能食”),药物和食物才能被吸收,人体才有自我康复的能力。此乃“得谷者昌”。
第三阶段:填补空窍,杜其病根
治法:“久痢至五载,大肠之内必生漏管,遂以填补之品塞其空窍”。
方义:这是徐大椿超凡洞察力的体现。他认为长达五年的痢疾,肠道局部必定有损伤甚至形成“漏管”(瘘管或溃疡灶),使得病邪巢穴深伏,缠绵难愈。在全身状态改善后,他用“填补之品”( likely 如赤石脂、禹余粮、诃子、罂粟壳等涩肠固脱,或加白及、三七等生肌敛疮之药),直接作用于肠道病灶,“塞其空窍”,从而彻底铲除病根。
三、疗效与启示
治疗效果堪称奇迹:“痢日减,饭日增,不半年而每食饭必六七碗,至冬病全愈。丰肥强壮,归至家,亲戚俱不相识认。”
疗效层次:疗效的出现是递进的。先是大便次数减少,然后是饭量增加,最后是身体完全康复,变得丰肥强壮。这完全符合其治疗阶段的预设目标。
核心启示:
治病必求于本:本案之“本”,并非大肠之痢,而是耗竭之阴血和衰败之脾胃。徐大椿始终抓住这两个根本进行调治。
忌惮兜涩太早:在阴血未复、胃气未醒之前,若过早使用涩肠止痢的“填补之品”,无异于关门留寇,必致邪气壅滞,变生他证。徐大椿的用药次序,完美诠释了“先补后攻”的策略。
久病必有痼:对于慢性迁延性疾病,要考虑到局部可能存在的器质性改变(如“漏管”)。在整体状况改善后,针对这些痼疾进行专门治疗,是根治的关键。
总结:
《血痢》一案,充分展现了徐大椿作为一代宗师的全局观和战略眼光。他将一个看似无法挽回的绝症,分解为“补阴”→“健脾”→“固涩”三个清晰的战略阶段,稳扎稳打,最终克尽全功。此案启示后学,治疗慢性重病,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清晰的思路,明辨标本先后,遵守治疗次第,方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