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臂疽》解析
此案虽短,但信息量极大,记载了一例由臂部疽疮发展为“多骨”(伴有死骨形成的慢性骨髓炎)的危重病例,徐大椿以其精湛的外科治法成功治愈,再次印证了其“给邪出路、祛腐生新”的核心外科思想。
对应原文:
《洄溪医案·臂疽》
臂疽
长兴周某之子,臂生疽,经年脓水不干,变为多骨。所食米粒,间有从疽中出者,奄奄待毙。余为内托外敷,所服末药,亦从疮口出,继而脓渐减少,所出碎骨,皆脓结成,出尽之后,肌肉日长,口收痂结而愈。
一、病机分析:毒深蚀骨,气血大伤
病史与诊断:“臂生疽,经年脓水不干,变为多骨”。
疽:是一种深部的、毒邪深沉的重症疮疡。
经年不干:说明毒邪深陷,正气已虚,无力托毒外出,收口生肌。
变为多骨:此为关键病机。指疮毒深入,蚀伤骨骼,导致骨质坏死,形成游离的死骨。这是慢性骨髓炎的特征性表现。
危重指征:“所食米粒,间有从疽中出者,奄奄待毙”。
此症状与《腿痈》案中“饭粒流出”同样惊人,表明在体表溃疡与消化道之间形成了异常通道(瘘管),食物残渣可经此流出。
长期脓血和精微物质的流失,导致患者气血耗尽,生命垂危(“奄奄待毙”)。
二、治法精要:内托外敷,祛腐生新
徐大椿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外科处理复杂疮疡的成熟方案:
治法:“余为内托外敷”。
内托法(内治):服用“末药”(药粉或丸剂)。方药 likely 由 黄芪、人参、当归、川芎 等组成,功能 益气养血、托毒外出。在正气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必须先扶助正气,才有力量推动毒邪和死骨向外排出。
外敷法(外治):将药物直接施于疮口。 likely 先用 提脓祛腐 之品(如含汞的升丹制剂),腐蚀软化坏死组织与死骨;待脓腐尽去,再改用 生肌收口 之药(如象皮粉、炉甘石等),促进新肉生长。
治疗反应与转归:
“所服末药,亦从疮口出”:与上案同理,说明药力能深入病所,同时也证明瘘管的存在。
“继而脓渐减少,所出碎骨,皆脓结成”:这是病情向愈的关键转折。随着治疗,脓液(邪气)逐渐减少,被包裹的坏死死骨(“碎骨”)随之松动并陆续排出。徐大椿指出这些碎骨“皆脓结成”,准确描述了死骨被脓液和炎性组织包裹的病理状态。
“出尽之后,肌肉日长,口收痂结而愈”:待脓腐与死骨彻底排尽(“出尽”),消除了阻碍愈合的根本因素,人体的生机得以恢复,肌肉自然生长,疮口顺利愈合。
三、案语精粹与启示
此案虽无过多议论,但其内容本身已极具启示:
“多骨”可治:徐大椿证明了即使发展到“多骨”的危重阶段,只要治法得当,依然可以治愈。这给予了外科医生极大的信心。
治疗次第分明:其治疗完美遵循了中医外科“祛腐-生肌”的基本法则。关键在于必须确保腐肉死骨彻底清除,新肉才能顺利生长。任何一步的跳跃或遗漏都会导致失败。
反对消极等待:此案与《腿痈》案一起,批判了面对复杂外科疾病时,只会一味内服补药(如人参)的消极、错误策略。强调了积极的外治手段在外科中的核心地位。
观察入微:徐大椿对治疗过程中“末药从疮口出”、“碎骨排出”等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结:
《臂疽》一案,是中医外科治疗慢性骨髓炎合并瘘管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生动地表明,中医外科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技术的学科。徐大椿通过“内托外敷”的综合疗法,成功处理了“祛邪”与“扶正”的矛盾,最终使一例“奄奄待毙”的危重患者得以康复。其“给邪出路、祛腐生新”的思想,是中医外科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