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洄溪医案·筋瘤》解析
此案是一则充满戏剧性的“误打误撞”而后“化险为夷”的医案,生动展现了徐大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大的临证应变能力,以及反对被神化的谦虚精神。
对应原文:
《洄溪医案·筋瘤》
筋瘤
苏州一小童,背上肿大如覆碗,俯不能仰,群谓驼疾也。或戏余曰:君能治奇疾,若愈此,则我辈服矣。其父母以余为果能治也,亦力求焉。余实不知其中何物,姑以腐药涂上,数日皮开肉烂,视其肉,如蚯蚓者盘结数条。细审之,乃背上之筋所聚也。余颇悔轻举,急以舒筋收口丸散,外敷内服,筋渐散,创渐平,肤完而身直矣。此筋瘤之一种也。哄传以余为能治驼疾,从此求治驼者云集,余俱谢不能,此乃幸而偶中。古人并无此治法。癸未人都,尚有人询及者,余谢无此事而已,存此以识异。
雄按:洄溪神于外科,读其所评《外科正宗》等书,已见一斑。是编列案仅十余条,然各大症治法略备,洵痈疽家赤文绿字之书也,可不奉为圭臬哉。
一、病象与误判:从“驼疾”到“筋瘤”
初始判断:患者“背上肿大如覆碗,俯不能仰”,众人皆以为是“驼疾”(即脊柱弯曲变形导致的驼背)。
接诊情境:徐大椿是在他人的戏谑和激将(“君能治奇疾,若愈此,则我辈服矣”)以及患儿父母的恳求下接诊的。他坦诚“余实不知其中何物”,并无把握。
二、试探性治疗与真相大白
试探性治疗:“姑以腐药涂上”。在不明病源的情况下,他谨慎地采用了一种试探性的外治方法——使用“腐药”( likely 是具有温和腐蚀性的丹药,如平胬丹),旨在蚀去表面的异常组织,一探究竟。
惊人发现:数日后,“皮开肉烂,视其肉,如蚯蚓者盘结数条。细审之,乃背上之筋所聚也。”
这个发现揭示了真相:这不是骨性的“驼疾”,而是筋脉异常增生、盘结聚集成团所形成的“筋瘤”(一种软组织肿瘤或血管筋脉畸形)。
“余颇悔轻举”:徐大椿的反应非常真实。他后悔自己最初的轻率举动,因为腐蚀性药物可能会损伤这些重要的筋脉。
三、紧急更张与正治之法
发现真相后,他立刻调整治疗方案:
治法转变:“急以舒筋收口丸散,外敷内服”。
内服外敷“舒筋”之药: likely 选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缓筋挛的药物(如当归、芍药、牡蛎、地龙等),旨在使盘结的筋脉慢慢消散松弛。
“收口”之药:同时使用生肌敛疮的药物,修复因腐药造成的皮肉损伤。
疗效:“筋渐散,创渐平,肤完而身直矣”。经过调理,异常的筋脉团块逐渐消散,创口平复,皮肤愈合,身体得以伸直。
四、案语精粹:实事求是的医者本色
案末的总结,体现了徐大椿可贵的科学精神:
定义病名:“此筋瘤之一种也”。他为此奇病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病名归属。
反对神化,坦言“偶中”:此事被“哄传”开后,人们将他神化为“能治驼疾的神医”,求治者云集。而他的反应是:“余俱谢不能,此乃幸而偶中。” 他坚决地推辞,并坦诚这次的成功是“侥幸”和“偶然碰上的”。
尊重客观,不饰非为是:他明确表示“古人并无此治法”,自己此次的治法并无可供推广的成熟经验。甚至多年后(“癸未人都”),还有人问起此事,他依然“谢无此事而已”。这种不贪功、不造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位真正科学家和医学家的本色。
记录的目的:“存此以识异”。他记录此案的目的,只是为了记载下这例罕见的病症和奇特的经验,以供后人参考见识,而非作为效法的范本。
王士雄(孟英)按语的价值
王孟雄的按语起到了重要的导读作用:
“洄溪神于外科”:他首先高度评价徐大椿在外科的卓越成就。
“是编列案仅十余条,然各大症治法略备”:指出《洄溪医案》中外科案例虽不多,但涵盖了主要大症的治法,非常精要。
“洵痈疽家赤文绿字之书也,可不奉为圭臬哉”:称赞此书是外科医生(痈疽家)的宝典(赤文绿字,指道教经典),应当奉为最高准则(圭臬)。这提醒读者,不要因此案的“偶中”而低估徐大椿整体外科学的系统性和权威性。
总结与启示
诊断的局限性:即使是最顶尖的医生,也有认知的盲区。徐大椿最初的误判是情有可原的,关键在于他后续的处理。
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当发现诊断错误、治疗方向有偏时,他能立刻刹车,根据新发现的情况迅速调整策略,这种“知错即改”的应变能力是临床医生最宝贵的素质之一。
实事求是的最高原则:此案最大的闪光点在于徐大椿的诚实。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失误和侥幸,坚决拒绝不属于自己的虚名。这种精神远比一例成功的医案更为珍贵,为后世医者树立了人格典范。
“筋瘤”的早期记载:此案也为中医认识“筋瘤”这一疾病提供了非常生动而形象的早期病例记录。
此案告诉我们,医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的科学。真正的大家,不在于从不犯错,而在于如何面对和纠正错误,并始终保持一颗谦虚求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