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非常经典的 风温(上呼吸道感染) 医案,完美展现了赵绍琴先生作为温病大家的辨证思路和用药风格。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风温(上呼吸道感染)》
风温(上呼吸道感染)
周某,女,50岁。
初诊
身热头痛,体温38 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饮食当慎,荤腥宜忌。
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浙贝12克,桑9克,连翘15叶9克,银花克,淡豆豉9克,炒牛蒡3克,芦根30克,二付
二诊
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薄荷1.5克(后下),前胡3克,黄芩9克,杏仁9克,芦茅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
药后诸恙皆安。
[按]:患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以此为辨,则寒温立判。况又有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佐证,其为风温犯肺无疑。故投以辛凉平剂,疏卫达邪。药后得汗而热退。再以清宣,以泄余热。观此案可知叶氏“在卫汗之可也”之心法,汗之并非发汗,而是轻宣疏卫,卫分开则自然微微汗出而邪自外泄。赵师用药,轻清灵动,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秦伯未誉之“平正轻灵。”名不虚传。
医案解析
一、初诊分析
辨证:
主诉:身热头痛(体温38.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
舌脉:舌边尖红(热象在卫分、上焦),苔薄白(说明邪气初入,未完全化热入里),两脉浮数(浮主表,数主热,是典型温邪在表的脉象)。
诊断:风温之邪,侵袭肺卫。这是温病最典型的初起证型,病位在肺卫(即体表和肺系)。
治法:
辛凉疏卫。这是赵老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精准实践。请注意,他不是“解表”,而是“疏卫”。目的是疏通被温邪郁闭的卫气,让气血畅通,自然微微汗出,邪气随汗而透达于外。他特别指出,这与风寒感冒用辛温药强发其汗有本质区别。
方药分析(辛凉平剂加减):
薄荷、淡豆豉:辛凉透邪,疏风散热,是“疏卫”的主药。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是治疗温病初起的核心药对。
前胡、炒牛蒡子:宣肺利咽,化痰止咳。针对咳嗽、咽痛的症状。
桑叶、浙贝母:清肺热,化痰止咳。
芦根:清热生津,针对“口微渴”,防止热邪伤津。
整个方子药味轻清,药量不大,完全体现了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的原则。用轻灵之药,取轻清上扬之势,直达肺卫病所。
医嘱:
饮食当慎,荤腥宜忌。这是赵老非常重视的一环。温热病中,脾胃功能减弱,油腻荤腥之物容易助湿生热,阻碍气机,使邪气不得外透,直接影响疗效。
二、二诊分析
药效:小汗(微汗)而热退,说明“疏卫”法成功,邪气已外透。表证(恶寒、头痛)已解。
当前病机:风热已解,肺热留恋。主要矛盾从“表”转到了“肺”,表现为咳嗽有痰、咽红、口干。
治法调整:清解肃化。减少解表药,增加清肺、化痰、和中的药物。
方药调整:
保留薄荷少许,兼以宣透余邪。
前胡减量,仍用其宣肺之功。
加入黄芩清泻肺热;杏仁降肺气,与前胡一宣一降,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芦根、茅根合用(芦茅根各30克),增强清热生津凉血之力。
加入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9克,消食和胃,保护脾胃,促进恢复。体现了病后调护的思路。
本案精华与学习要点
寒温辨证的关键:赵老指出,“咽红且痛”是鉴别风寒与风温的关键。风寒表证咽喉一般不红不痛,或仅淡红不适;而咽红(甚至肿)痛是温邪上受、犯于肺系的明证。这是临床鉴别的核心要点。
对“汗之”的深刻理解:叶天士的“在卫汗之可也”,不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峻剂发汗,而是用辛凉轻剂,轻宣疏泄,使卫气通畅,营卫调和,自然微微汗出而邪随汗解。本案“药后小汗”即是此法成功的体现。
“平正轻灵”的用药风格:方中无大苦大寒之药,也无猛烈发散之品,用药轻灵平和,但切中病机,疗效显著。这正是已故名家秦伯未先生盛赞的“平正轻灵”四字的最好注解。
随证转方的灵活性:初诊目标明确,主攻疏卫透邪;一旦表解热退,立即调整方略,转向清解肺中余热,并兼顾脾胃。体现了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动态治疗思想。
总结:这则医案虽小,但内涵丰富,从辨证、立法、用药到调护,完整地展示了赵绍琴先生治疗温病初起的高超技艺和学术思想,是一则非常值得反复揣摩学习的示范性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