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是《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它展示了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感受温邪的特殊情况,以及赵绍琴先生 “扶正祛邪” 的精细治法。此案完美诠释了《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
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详细解读: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风温4(上呼吸道感染)》
风温4(上呼吸道感染)
龚某某,男,47岁
初诊
形体消瘦,素体阴虚。复感温操之邪,发热口干,头痛咳嗽,干咳无痰,微恶风寒,心烦口渴,尿少且黄,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阴虚之体,又感温邪,滋阴以养其涟,疏卫兼以退热。
白薇3克,玉竹9克,豆豉6克,前胡3克,薄荷1.5克(后下),山栀6克,芦根24克,二付
二诊
身热退而恶寒解,头痛减而咳嗽除,咽干口渴,小便色黄,舌绛形瘦,两脉细弦小精,温邪已解,阴分不足,再以甘寒清热,养阴生津。
玉竹9克,山栀6克,前胡3克,鲜芦根24克,鲜石斛15克,桔梗6克
三诊
诸恙皆减,微咳无痰,咽干口褐,脉象弦细小滑,按之略数,舌干质红形瘦。外感温邪已解,阴虚内热未除,再以甘寒养阴,润燥折热方法。
细生地15克,石斛15克,桔梗6克,生草9克,麦冬9克,北沙参24克,川贝6克,鲜茅芦根各24克,三付
四诊
药后诸症皆减,脉仍细小且滑,舌红口干,心烦而欲饮,阴虚已久,肝肾两亏,改用丸药,以善其后。
丸方:细生地60克,肥玉竹60克,川石斛30克,生白芍60克,麦门冬30克,五味子30克,山药45克,丹皮24克,茯苓块60克,元参3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30克,香稻芽60克,砂仁15克,白术30克,炒枳壳30克,木香15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饭后,各服6克,如遇感冒暂停。
[按]:素体阴虚,暮春患感,正合《内经》“冬不藏精,各必病温”例。其形瘦干咳,舌瘦且绛,脉象弦细小数,合为阴亏之征。故首用养阴疏化,终用养阴和胃之丸药。冀以从根本上改善阴虚体质。
医案解析与学习要点
一、核心病机:正虚感温
素体阴虚:患者“形体消瘦”、“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这些都是阴液亏虚体质的典型表现。阴液不足,如同锅里的水少,稍有邪热,就容易沸腾(发热)。
复感温邪:外感风温之邪,具备风温初起的典型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矛盾所在:治疗上既要疏解表邪(祛邪),又不能使用辛温或过度辛散的药物,以免更伤阴液(护正)。这是一个典型的临床难题。
二、治法精髓:滋阴与疏卫并行
赵老的治法“滋阴以养其液,疏卫兼以退热”是本案的灵魂。他没有因体虚而一味蛮补,也没有因外感而一味猛散,而是采用了 “寓疏于养,养中寓疏” 的巧妙策略。
三、方药分析:轻灵透达,甘凉濡润
初诊方(白薇、玉竹、豆豉、前胡、薄荷、山栀、芦根)
这个方子组成极见功力,每一味药都肩负双重使命:
药物 | 作用(祛邪/疏卫) | 作用(扶正/滋阴) | 解读 |
---|---|---|---|
玉竹 | 核心 | 君药。甘平柔润,滋阴而不腻,清热而不伤正,是治疗阴虚外感的要药。 | |
白薇 | 清热凉血 | 益阴 | 清虚热,透邪外出,尤其适用于阴虚之体的发热。 |
豆豉 | 疏卫透邪(主) | 辛凉透表,宣散郁热,是疏卫的主将,但性味平和。 | |
薄荷 | 疏风散热(辅) | 辛凉助豆豉透邪,但用量极轻(1.5克),防其辛散耗阴。 | |
前胡 | 宣肺止咳 | 针对咳嗽症状。 | |
山栀 | 清泄三焦热邪 | 清内热,利小便,使热从下走。 | |
芦根 | 清热 | 生津止渴 | 针对“口渴”,甘寒生津,清热利尿。 |
整个方子以滋阴的玉竹和白薇为基石,配合轻灵的豆豉、薄荷来疏透表邪,达到了“滋养阴液以助汗源,轻疏卫气以透邪外出”的目的。不用发汗而能退热。
四、诊疗进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初诊:滋阴疏卫。两剂后,表邪(恶寒、头痛)即解,身热退。说明治法正确。
二诊:甘寒清热,养阴生津。表邪已去,治疗重点转向清余热、养肺胃之阴。加入鲜石斛增强生津之力。
三诊:甘寒养阴,润燥折热。外感已完全解除,纯粹针对阴虚内热的本源进行治疗。方用沙参麦冬汤之意(沙参、麦冬、生地、石斛)加减,大力滋阴。
四诊:丸药缓图,善后固本。这是赵老治病求本的体现。汤药救急,丸药缓治。开具滋阴(生地、玉竹、石斛、麦冬、玄参)、健脾(山药、茯苓、白术、焦三仙)、理气(砂仁、枳壳、木香)的丸方,长期服用,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其阴虚体质,防止温病复发。
总结与启示
“体质”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同样的风温病,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表现、传变和治法完全不同。“素体阴虚”是本案一切诊疗决策的前提。
扶正祛邪的至高境界:赵老展示了如何精准地平衡“攻”与“补”的关系。滋阴不是为了留邪,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祛邪(有汗源才能汗出热退);疏邪不是为了伤正,而是为了解除对正气的纠缠。
治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急则治标(解表),到兼顾标本(清热养阴),再到缓则治本(丸药固本),流程清晰,阶段明确,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和计划性。
用药轻灵,忌伤根本:即使在有表证的情况下,薄荷仅用1.5克,全程避用一切辛温燥烈、苦寒败胃之品,时刻以呵护阴液和胃气为念。
这则医案是治疗虚人外感(特别是阴虚感温)的典范之作,其辨证之精、立法之巧、用药之轻,将赵绍琴先生“平正轻灵”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临床处理这类复杂情况提供了极佳的思路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