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是《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案例,它展示了小儿支气管肺炎因误治而险些酿成危证,以及赵绍琴先生如何果断采用 “通腑泄热” 法力挽狂澜的过程。此案深刻揭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急症中的高超运用。
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详细解读: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风温6(支气管肺炎)》
风温6(支气管肺炎)
邢某某,男,7岁
初诊:
发烧咳嗽,面目俱赤,舌苔黄厚,口干渴饮,大便两日未行,夜间咳嗽甚重,小便黄少,两脉弦数有力。前天曾服某医开中药方: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0克,生姜3克,大枣两枚,一剂。药后身热加重,体温40℃,咳嗽喘逆,痰中带血,神志有时不清,咽痛且肿,扁桃腺白腐肿大,今查白细胞12000/mm3,尿无异常发现,×线透视:两肺纹理粗糙,符合支气管肺炎现象。此风温蕴热在肺,胃肠食滞蕴蓄,本当清肃化痰兼以导滞,误用辛温发汗方法,以热治热,诸症蜂起,有逆传心包之势,姑以凉膈泄热,兼以通腑,仿凉膈散之义。
薄荷2克(后下),前胡6克,黄芩10克,生石膏20克,钩藤6克,莱菔子6克,紫雪丹1.5克(分冲),羚羊角粉0.6克(分冲),一付
二诊
药后身热渐退,咳喘大减,痰血未吐,神志已清,昨夜安寐一宵,今晨大便一次,色深且粘,恶臭难闻,病势已衰。但舌根苔黄略厚,咽微作痛,温邪滞热减而未净,再以肃降化痰,清解化滞之法,忌食油腻荤腥,甜粘糖果也慎。
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3克,钩藤10克,黄芩6克,瓜蒌仁15克,莱菔子6克,鲜梨一枚(连皮去核切片),二付
三诊
身热已退净,体温36.7℃,咳嗽喘逆未作,痰血未吐,今日透视正常,查白细胞6700/mm3,尿正常。两脉细小且滑,舌苔已化净,大小便正常,嘱慎食一周,可上学。
[按]: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以发热喘咳为主证,重者可有惊厥动风之变。此例实属误治。本属风温挟滞,却重用麻黄汤发其表,宜其惊厥在即,危若迭卵矣。治以凉膈泄热,通腑导滞。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若肠腑壅实,则肺难肃降,故热壅于肺者,往往以通腑为捷法。此案药后便泄恶臭,是积热下泄之征,故有热退喘平之效。其初诊用紫雪羚羊角粉,意在清心凉肝,防其惊厥,亦未雨绸缪之义也。
医案核心脉络与转机
阶段 | 初始状态 (应然) | 误治后 (危局) | 关键转折点 |
---|---|---|---|
病机 | 风温蕴热在肺,胃肠食滞 (卫气同病) | 热邪炽盛,腑实不通,逆传心包 (气营两燔) | 误用辛温发汗(麻黄汤),以热助热 |
治法 | 清肃化痰,兼以导滞 | 凉膈泄热,兼以通腑 (仿凉膈散) | 通腑气以泻肺热 |
核心药物 | (未治) | 紫雪丹、羚羊角粉、生石膏、莱菔子 | 大便得下,恶臭难闻 |
结果 | 可平稳治愈 | 高热(40℃)、神昏、痰血、惊厥在即 | 一剂即神清热退,化险为夷 |
深度解析与学习要点
一、误治的严重性:
前医一见“发烧咳嗽”,便套用伤寒方,误用麻黄汤发汗。这是治疗温病的大忌。
小儿体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易夹食滞(舌苔黄厚、大便不行)。辛温发汗不仅重伤阴液,更助长内热,导致邪气燎原,直逼心包,出现神志不清(逆传心包之兆)、痰中带血(热伤血络)、咽肿白腐(热毒炽盛)。病情顷刻间变得万分危急。
二、辨证与立法之精要:
诊断要点:
高热神昏:邪热扰及心神。
痰中带血、咽肿白腐:气分热毒极盛,燔灼气血。
大便两日未行、苔黄厚:胃肠壅滞,腑气不通。这是本案病机的关键一环。
脉弦数有力:实热内盛之象。
核心病机:肺热壅盛 + 胃肠积滞 + 热扰心神。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通,腑气不通则肺热更无出路,形成恶性循环,迫使热邪内陷。
急救治法:凉膈泄热,通腑导滞
赵老仿凉膈散(大黄、芒硝、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甘草)之义,但未直接用硝、黄峻下,而是采用了更灵活的“泄热通腑”法。
其目的在于:通降大肠腑气,以间接泻降肺脏邪热。这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战应用。腑气一通,肺气得降,邪热自有出路,神志随之而清。
三、方药分析:雷霆手段,未雨绸缪
初诊方(薄荷、前胡、黄芩、生石膏、钩藤、莱菔子、紫雪丹、羚羊角粉)
这个方子组合体现了急救的特点:
通腑泻热:
莱菔子:此药是关键!赵老用它代替大黄、芒硝。莱菔子能降气、消食、化痰、通便,性相对平和,既能通导肠中积滞,又不会过分峻烈伤及小儿正气。
黄芩、生石膏:清泄气分炽热。
薄荷:辛凉透散,寓“火郁发之”之意,给热邪以出路。
凉肝熄风(未病先防):
钩藤、羚羊角粉:小儿高热最易引动肝风,发生惊厥。赵老在未见抽搐时便提前使用这些凉肝熄风之品,体现了 “治未病” 的高超思想,防患于未然。
清心开窍:
紫雪丹:这是点睛之笔。紫雪丹能清热开窍,镇痉熄风,针对“神志有时不清”的热陷心包趋势,直接清心安神。
四、药效与启示
“药后大便一次,色深且粘,恶臭难闻”:这是积热下泄的明证,也是病情转折的标志。腑气通,肺热泻,所以身热渐退,咳喘大减,神志转清。
忌口嘱托:二诊特别强调“忌食油腻荤腥,甜粘糖果”,因为小儿疾病多与食滞有关,严格控制饮食是防止复发、促进康复的关键。
总结
这则医案给予我们多重启示:
寒温辨证,性命攸关:绝不能将温病误作伤寒治疗,否则祸不旋踵。
肺肠同治,急症要法:在肺热壅盛兼有腑实的情况下,“通腑泄热”是挽救危局、顿挫病势的高效法门。
治未病,防传变:对于小儿高热,要时刻警惕动风惊厥,提前用药拦截,比发生后抢救更为重要。
用药灵活,轻重得宜:赵老用莱菔子代硝黄,既达到了通腑目的,又契合小儿体质,展现了其用药的精准与灵巧。
本案是中医治疗小儿肺炎急重证的典范之作,深刻体现了赵绍琴先生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果断的急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