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是《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热极动风(高热惊厥)的典范之作。本案病情虽重,但因辨证精准,用药轻灵果断,故能迅速奏效,转危为安。
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详细解读: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风温7(支气管肺炎)》
风温7(支气管肺炎)
狄某某,女,5岁
初诊
发烧2~3天,体温38.5℃,咳嗽气促作喘,×线透视:支气管肺炎,白血球12000/mm3,两脉滑数,指纹深紫,已至命关,舌红苔白腻根厚,夜间因热惊抽两次,汗出口渴,大便略千。此风温蕴热,因热动风,急用清热凉肝熄风方法。
薄荷1克(后下),生石膏10克(先煎),知母6克,连翘6克,芦根30克,钩藤10克,焦三仙各6克,羚羊角粉0.3克(分冲),一付
二诊
身热渐减,体温38℃,咳喘少轻,脉仍滑数,昨日抽搐未作,口渴夜不安寐,大便仍干小便短赤,温邪蕴热在于气分,再以清热熄风方法。
薄荷1克(后下),生石膏10克,僵蚕4.5克,连翘10克,芦根30克,钩藤10克,羚羊角粉0.3克(分冲),二付
三诊
身热渐退,体温37.5℃,咳喘大减,抽搐未作,昨夜安寐甚佳,两脉弦滑,数象大减,指纹已淡,回至风关,舌红苔略厚,再以原方进退。
前胡1.5克,蝉衣3克,片姜黄3克,钩藤10克,芦根30克,焦麦芽6克,牛黄抱龙丸一丸(分两次药选下),二付
四诊
身热退而咳喘亦止,体温36 5℃,抽搐未作,夜寐甚安,指纹、脉象皆如常,舌苔已化,二便如常,再以清热化滞方法。禁荤腥,吃素食,注意寒暖。
前胡1.5克,芦根15克,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二付后诸恙皆安,调理一周如常。
[按]:此为风温气分热盛动风之候,故用清热凉肝息风方法。生石膏、知母取法于白虎汤,清阳明之热;钩藤、羚羊角寓羚角钩藤意,息厥阴之风;焦三仙消食滞于内;薄荷、连翘、芦根分消风热邪气于外。观此治法可知透热转气之运用矣。
医案解析与学习要点
一、辨证要点(气分热盛,引动肝风)
这是一个典型的气分热盛导致肝风内动的证候:
气分热盛:发热(38.5℃)、汗出、口渴、咳嗽气促作喘、便干、脉滑数。这是邪热壅肺的表现。
热极动风:夜间惊抽两次。这是最关键的症状。小儿“肝常有余”,在高热的刺激下,极易引动肝风,发生抽搐。这是病情危急的信号。
兼夹食滞:舌苔白腻根厚。提示内有积滞,这也是小儿发病的常见因素。
病势危重:指纹深紫,已至命关。小儿指纹学说中,指纹颜色紫黑、透达命关,表明邪气深重,病势凶险。
诊断:风温蕴热,因热动风。
二、治法精髓:清热凉肝熄风
赵老的治法“清热凉肝熄风”直中病机,包含三层意思:
清热:清泄气分壅盛之热,消除动风的根源。此为治本。
凉肝:直清肝经之热,使肝木不被邪热燔灼。
熄风:平息已动或欲动之内风,控制抽搐。此为治标。
三、方药分析:白虎、羚钩之义,轻灵化裁
初诊方(薄荷、生石膏、知母、连翘、芦根、钩藤、焦三仙、羚羊角粉)
这个方子组合精当,是经方与时方的灵活化用:
药物 | 功用 | 解读 |
---|---|---|
生石膏、知母 | 清气分热 (白虎汤之主药) | 直折阳明气分炽热,从根本上去除动风之因。 |
钩藤、羚羊角粉 | 凉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之主药) | 针对“动风”的核心症状,凉肝定惊,是止抽的强力组合。 |
薄荷、连翘 | 辛凉透邪 | 轻清宣透,给邪热以外出之路,寓“火郁发之”之意。 |
芦根 | 清热生津 | 生津止渴,防止热邪进一步灼伤阴液。 |
焦三仙 | 消食化滞 | 针对苔厚腻,消导内部积滞,釜底抽薪,有助于肺气肃降。 |
整个方子以白虎汤清气的巨力为后盾,以羚、钩凉肝熄风的巧劲为先导,佐以透邪、生津、化滞之品,标本同治,主次分明。
四、诊疗进程:环环相扣,速战速决
初诊:重剂清热熄风。一剂后,热势稍减(38.5℃→38℃),最关键的是“抽搐未作”,说明凉肝熄风法立即起效,成功遏制了病势的发展。
二诊:守方续进。既已见效,勿需更张。继续清热熄风,巩固疗效。
三诊:热退风熄,转调气机。热大势已去(37.5℃),抽搐未再发作。赵老调整方剂,减少清热药,加入升降散(蝉衣、姜黄)的思路,旨在疏调气机,透泄余邪。并用牛黄抱龙丸(清热化痰、熄风镇惊)替代羚羊角,作为善后。
四诊:清热化滞,善后收功。病已痊愈,用极轻之品清余热、化积滞,并再次强调 “禁荤腥,吃素食” 的调护原则,防止食复。
总结与启示
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小儿高热时,要时刻警惕“动风”的先兆。赵老在惊抽两次后,立即投入羚羊角、钩藤等重品,体现了 “治未病” 的思想,将惊厥控制在萌芽状态。
标本同治,重在治本:治疗惊风,不能只盯着“抽搐”这个标象,必须抓住 “热盛” 这个根本原因。清热即是熄风,白虎汤的运用是本案成功的基石。
用药轻灵,重而不猛:虽病情危重,但赵老用药量依然很轻(石膏仅10克,薄荷1克),却因药症高度契合而获奇效。全方无一味大苦大寒或峻猛之品,充分体现了其 “平正轻灵” 的风格,尤其适合小儿稚嫩之体。
顾及全面,善后得法:始终不忘小儿“食滞”的特点,全程佐用消导之品(焦三仙、焦麦芽),并在愈后严格叮嘱饮食,这是保证疗效、防止复发的关键。
这则医案是学习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极佳范例,其辨证之清晰、治法之层次、用药之精巧,都堪称教科书级别,对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