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是《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治疗 “春温” 的案例,但它展示的并非春温典型的里热炽盛证,而是一个特殊类型——素体阴虚者感受温邪。本案篇幅虽短,但充分体现了赵绍琴先生 “辨体论治” 和 “轻灵透达” 的学术思想。
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详细解读: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春温1(上呼吸道感染)》
春温1(上呼吸道感染)
邵某某,女,57岁
初诊
暮春感温,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阴亏,滓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肥玉竹10克,嫩白薇6克,炒栀皮6克,淡豆豉10克,苦桔梗6克,前胡6克,沙参10克,杏仁6克,茅芦根各10克,三付
二诊
药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付而逐渐痊愈。
[按]:辨治外感证亦须注意患者的素体状况,此例患者素体阴伤,津液早亏,再感温邪,虽身热不重而阴必更伤,故舌干瘦鲜红,脉弦细小数,细主脏阴之亏,数乃郁热之象,故用滋阴生津,清宣郁热方法,仿加减葳蕤汤治之而愈。然但取加减藏蕤汤养阴之意,不用葱白发表之药,加入养阴轻宣之品,药合病机,乃能取效如此。
医案解析与学习要点
一、核心病机:阴虚感温
本案的关键在于患者的特殊体质:
素体阴虚:“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阴亏,津液不足”。这是一切治疗的前提。阴液本已不足,如同锅里的水很少。
复感温邪:暮春时节(阳气升发之时),感受温热之邪。温邪属阳,易伤阴液。这就好比微火煎煮一口水少的锅,水分极易被耗干。
矛盾状态:一方面有外感温邪(需疏解),另一方面体内阴液亏虚(需滋补)。治疗上若过分发散则更伤阴,若过分滋腻则易留邪。
二、辨证要点与鉴别
患者的症状很有特点,需仔细体会:
热势不重,微恶寒:因正气(阴液)不足,抗邪无力,故反应不剧烈,热势不高。这与体质壮实者感温后高热不退完全不同。
干咳无痰、口干、咽痛、舌干瘦而鲜红:这一组症状是 “阴津耗伤” 的典型表现。体内无充足津液可被灼炼成痰,故干咳无痰;津不上承,故口干、咽痛;舌体失濡,故干瘦;热邪仍在,故色鲜红。
脉弦细小数:细脉主阴血亏虚,数脉主热,弦脉主气机不舒。合而为阴虚内热之象。
诊断:阴虚感温,津亏液少。
三、治法精髓:滋阴清宣
赵老立 “滋阴清宣” 为法,四字包含丰富内涵:
滋阴:滋养阴液,扶助正气。这是治本之道,为祛邪提供物质基础。
清宣:清解温邪,宣透郁热。这是祛邪之法,但必须用轻清之品,避免伤正。
此法旨在 “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巧妙平衡了扶正与祛邪的矛盾。
四、方药分析:轻灵透达,润而不腻
初诊方(玉竹、白薇、栀皮、豆豉、桔梗、前胡、沙参、杏仁、茅芦根)
这个方子组成极见功力,是 “加减葳蕤汤” 的化裁思路,但更显轻灵:
药物 | 作用(滋阴/扶正) | 作用(清宣/祛邪) | 解读 |
---|---|---|---|
肥玉竹 | 君药 | 甘平柔润,滋阴而不腻,清热而不伤正,是治疗阴虚外感的要药。 | |
沙参 | 臣药 | 助玉竹益气养阴,润肺生津。 | |
白薇 | 益阴 | 清热凉血 | 清虚热,透邪外出,尤其适用于阴虚之体的发热。 |
淡豆豉 | 疏卫透邪(主) | 辛凉透表,宣散郁热,是疏卫的主将,但性味平和。 | |
炒栀皮 | 清泄胸膈热 | 清解郁热,利小便。 | |
前胡、苦桔梗、杏仁 | 宣肺利咽,止咳 | 针对咳嗽、咽痛的症状,恢复肺的宣降功能。 | |
茅根、芦根 | 生津 | 清热、利尿 | 甘寒生津,清热利尿,给邪以出路。 |
整个方子以玉竹、沙参滋阴为君,以豆豉、栀皮轻宣为臣,佐以宣肺止咳、生津清热之品。不用任何辛温发散或厚腻滋补之药,完全契合“阴虚感温”的病机。
五、诊疗进程与加减
初诊:滋阴清宣并行。三剂后,寒热已解,说明表邪已祛。
二诊:转手养阴。表邪既去,治疗重点转向彻底恢复津液。故去掉宣散解表的豆豉、桔梗,加入天冬、麦冬(“二冬”)增强滋阴润肺、生津止渴之力。
总结与启示
体质是辨证的核心:外感病的治疗绝不能“千人一方”,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素体阴虚”是本案所有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治法贵在灵活:赵老取“加减葳蕤汤”之意而不用其药(如葱白),因其偏温。而是自组轻灵之方,体现了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的高境界。
阶段论治,层次分明:先扶正祛邪兼施,待外邪一解,即转为专事扶正。治疗步骤清晰,毫不含糊。
用药轻清,忌伤根本:全程用药轻灵平和,滋阴不过腻,清热不过寒,宣散不过汗,时刻以顾护阴液为第一要义。
这则医案是治疗 “虚人外感” (特别是阴虚感温)的经典范本。它教导我们,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况,必须细致入微,统筹全局,才能开出如本案般精巧、效捷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