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是《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一个极为重要和精彩的 “救误” 案例,它展示了一位成年女性患“痄腮”后,因 误用寒凉 导致病情复杂化,赵绍琴先生如何抽丝剥茧,分阶段论治,最终运用 “内外合治” 之法扭转危局的过程。此案对“热敷法”原理的阐释尤为深入,是理解赵氏治学思想的佳作。
以下是对该医案的深度解读: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痄腮3(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3(流行性腮腺炎)
张某某,女,40岁
初诊
从3月12日头痛咳嗽,微有寒热,咽徽痛,两侧腮腺作痛。由于工作忙,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3月15日曾服安宫牛黄丸二丸,并注射消炎针剂。自17日始,面目周身浮肿,胸闷气短孙便短少,头晕周身酸痛,已不能转动,曾化验小便,无异常发现。风温蕴热在肺卫,发为寒热头痛,本当疏和宣化,今反误服安宫牛黄丸寒凉之品,卫气不宣,湿邪遏阻,三焦不通,故面目一身浮肿。热郁于内,不得外解,故两侧腮腺疼痛加重。
胸阳为湿邪所遏,气机为寒凉抑郁,必须用辛宣以开其郁,活络兼祛其湿,防其增重。
苏叶梗各6克,淡豆豉10克,荆穗炭10克,防风6克,杏仁10克,半夏曲10克,草蔻3克,黄芩6克,大腹皮6克,三付
二诊
前药服后,遍体汗出,身热疼痛及周身疼痛皆解,面目四肢浮肿渐消,今晨体温已基本正常,舌苔白腻滑润已化,舌质红势亦浅,两脉已从沉涩带弦转为滑数,且力渐增。病人自述药后肿、满、闷堵及寒热头晕皆愈,然右腮部肿痛,扪之有核如核桃大。此湿郁蕴热,郁阻少阳络脉,改用宣阳和络,转枢少阳方法。并嘱热敷两侧腮腺,每日早午晚各30分钟。
荆穗炭10克,防风6克,柴胡6克,夏枯草10克,旋覆花10克,枇杷叶15克,杏仁10克,前胡6克,渐贝母10克,黄芩10克,焦山楂10克,二付
三诊
病人自述前药一剂后,右腮明显红肿,延及耳前后及面部,其势较重,因医生曾嘱告:“药后肿势大作”,故病人及家属并未着急,仍服第二剂药,每早、午、昨各热敷30分钟。3月24
日仍服前药,继续热敷。3月25日两腮及面部肿势全消,诸症皆去。静卧休息两天,恢复正常,上班工作。
[按]:此为痄腮误治案。痒腮一证本属外感风热邪毒,与体内蕴热相合,郁而不得宣泄,故发为肿胀疼痛。治当宣疏散邪。而前医竟投安宫牛黄寒凉之剂,致冰伏其邪,气机被郁,三焦不畅,则为胸闷短气,一身面目皆肿。此皆过用寒凉,火郁于内所致澈冶用辛散疏化方法,以解其郁而散其邪。药后得汗,邪随汗泄,立时轻松。二诊改用宣阳和络法,并辅以热敷患部,并预告知肿当加甚。其后果如其言。热敷以助通络,内外合治,促其消散。此与现代医学之冷敷法正相反,其理颇深。热敷后可见肿胀愈甚,宣预先告知病家,以免惊慌。然若无此经验,且不明其理者,未必敢用之也。
医案核心:误治致变与拨乱反正
阶段 | 初始病机 (风温在卫) | 误治后 (冰伏湿遏) | 赵师治法与转机 |
---|---|---|---|
关键行为 | 头痛、咳嗽、寒热、腮痛 | 误服安宫牛黄丸二丸 | 辛宣开郁,活络祛湿 |
病机变化 | 风温蕴热在肺卫 | 卫气不宣,湿邪遏阻,三焦不通 | 冰伏得解,气机宣畅 |
核心症状 | 腮痛、寒热 | 面目周身浮肿、胸闷气短、小便少 | 遍体汗出,肿满闷堵皆愈 |
治法 | (应) 疏和宣化 | 先救误:辛宣开郁 → 再治本:宣阳和络+热敷 | 给邪出路,因势利导 |
深度解析与学习要点
一、误治分析:寒凉冰伏,变证丛生
前医之误:患者初起“头痛、咳嗽、微寒热、咽痛、腮痛”,是典型的 风温袭于肺卫,兼毒热上攻之“痄腮”初起证。本应“疏和宣化”,解表散邪。
致命错误:误服 安宫牛黄丸。此药乃急救三宝之一,性味 大寒,用于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用于此卫分表证,如同用冰水泼洒小火苗,不仅火灭,连正常的人体气机也被 “冰伏” 凝滞。
变证机理:
卫气不宣:寒凉使腠理闭塞,邪无外达之路。
湿邪遏阻:气机停滞,津液运行失常,聚而为湿,泛滥肌肤,故见 “面目一身浮肿”。
三焦不通:气化不行,水道不利,故 “小便短少” ;湿遏胸阳,故 “胸闷气短”。
热郁加重:卫表之路被堵,内在的郁热不得外透,故虽经“消炎”治疗, “腮腺疼痛加重”。
二、治法与方药:辛宣开郁,分阶段论治
面对如此复杂的变证,赵老从容不迫,分两步走:
第一阶段:救误(初诊)—— 辛宣以开其郁
立法:“必须用辛宣以开其郁,活络兼祛其湿” 。当务之急是 用辛温芳香之品,破除寒凉的冰伏状态,宣通气机。
方药分析(苏叶梗、豆豉、荆穗炭、防风、杏仁、半夏、草蔻、黄芩、大腹皮):
苏叶梗、豆豉、荆芥穗、防风:大队辛温发散之品,强力 宣通表气,发汗解郁。
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
半夏、草蔻:辛温燥湿,和胃降逆。
大腹皮:行气利水,以消浮肿。
黄芩:少量用以清泄内郁之热,为反佐。
全方旨在 “开鬼门,洁净府” ,通过发汗和利水来恢复三焦通畅。
药后“遍体汗出”,是冰伏得解、气机宣通的标志,故肿、满、闷、热、痛诸症随之大减。
第二阶段:治本(二诊)—— 宣阳和络,专攻痄腮
表证既解,主要矛盾转回痄腮本身。此时病机是 “湿郁蕴热,郁阻少阳络脉”。
立法:“宣阳和络,转枢少阳”。
方药调整:去初诊辛温发散之品,加入 柴胡、夏枯草 直入少阳经,清散肝胆郁热;旋覆花、枇杷叶 降逆化痰通络。继续清化痰热散结。
配合热敷:再次使用 热敷法,并 预先告知“肿当加甚”。
三、“热敷法”的极致阐释与预期管理
本案将“热敷法”的原理和反应描述得最为透彻:
原理:“热敷以助通络” 。通过外部加热,温通局部经络气血,促进被寒凉凝滞的毒邪向外发越消散。
反应:“药一剂后,右腮明显红肿...其势较重” 。这是 “瞑眩” 反应,是药力与邪气交争,郁闭之邪毒大量外透的必然表现。
预期管理:赵老 预先告知 病家此反应,使其“并未着急”,从而能坚持治疗,直至肿势全消。这是保证疗法成功的关键一环,体现了赵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医患沟通技巧。
四、总结与启示
辨证论治是灵魂:本案病情复杂,源于误治。赵老没有拘泥于“腮腺炎”的病名,而是紧扣 “冰伏湿遏” 的当前病机,果断采用辛温开郁法先救误,待气机通畅后,再治疗痄腮本病。这种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动态思维是中医的精髓。
“火郁发之”的扩大应用:“火郁”不仅指热邪,凡气机、湿邪、毒热因寒凉、滋腻而导致郁闭不通者,皆属“郁”的范畴,治疗上都应考虑“发之”(宣散透发)之法。热敷法即是“发之”的外用体现。
治疗信心与医患配合:对于服药或外治后可能出现的“加重”反应,医生必须 心中有数,并提前告知患者,建立治疗同盟,方能坚持到胜利的终点。
成人与小儿痄腮治则同一:本案表明,尽管患者是40岁成人,但其痄腮的基本病机与小儿无异,治疗总则(忌寒凉、重宣透、后期活血)依然适用。
这则医案精彩地展示了赵绍琴先生面对误治危局时,其辨证之精准、立法之果断、用药之巧妙以及对治疗反应的深刻把握,其学术思想和临床艺术已达化境,值得我辈深入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