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则医案是《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治疗 “烂喉痧” (即现代医学的猩红热)的危重案例。此案病情凶险,热毒极盛,赵绍琴先生在其治疗中展现了 “气营两清” 的雷霆手段,其用药之重、辨证之准、阶段层次之分明,堪称治疗温毒重症的典范之作。
以下是对该医案的全面深度解读: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烂(疒丹)痧 (猩红热)》
烂(疒丹)痧 (猩红热)
宋某某,男,25岁
初诊
发热2~3天,今晨面部、胸腹、四肢皮肤斑疹红晕,咽痛喉肿,扁桃腺肿大化脓,有白腐,今日体温39.5℃,口周围苍白,舌红尖部起刺,状似杨梅,根部黄厚,质绛且干,自觉头晕心烦急躁,不能入睡,唇焦破裂流血,大便二日耒行,小便赤短深红。此温邪蕴热,气营两燔,烂喉痹痧重证。姑以凉营透斑,清气泄热,防其逆传昏厥或高烧,忌食荤腥甜黏油重之品。
连翘1 5克,忍冬花30克,紫草9克,生石膏24克,知母9克,元参45克,生草10克,地丁9克,花粉9克,僵蚕9克,杏仁9克,鲜茅芦根各45克,香犀角O 6克(冲),二付
二诊
药后胸腹四肢皮肤(疒丹)痧已透,神志清楚,身热渐减,体温38℃,咽痛喉肿皆减,扁桃腺肿见轻,仍有白腐,舌绛起刺,状如杨梅,根部黄厚,两日来,夜寐尚安,心烦也减,唇仍焦破,大便已通不多日,小便短红,烂喉痹痧重证,热毒壅滞,窜扰营分,今日已见转机,再以清透热毒,凉营育阴,病势虽见好转,然毒热甚重,防其逆传。
蝉衣4.5克,生石膏24克,元参45克,山栀6克,连翘30克,银花30克,丹皮9克,黄芩9克,竹叶6克,鲜茅芦根各45克 活犀角O.3克(冲),二付
三诊
身热渐退,神志也清,体温37.4℃,皮肤痹痧已透齐,咽痛止而喉肿也退,大便每日一次小便黄少,心烦已除,夜寐甚安,舌苔渐化,红刺已退,唇仍色深紫,病势已减,余热未清,再以甘寒育阴,凉营解毒。病已向愈,防其反复,饮食寒暖诸应适宜。
细生地30克,肥知母9克,淡竹叶3克,连翘24克,银花24克,丹皮9克,元参30克,赤芍9克,北沙参30克,冬瓜皮30克,三付
四诊
身热退净,皮肤已渐脱屑,神志甚清,精神好,饮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苔化净,舌质略红,两脉细弱力差,烂糇瘪痧已愈,再以调理肠胃,以后天补先天之法。
北沙参24克,细生地24克,赤白芍各9克,冬瓜皮30克,茯苓皮24克,焦麦芽9克,鸡内金9克,四付
五诊
烂喉(疒丹)痧已愈,皮肤脱屑未齐,诸恙皆平,胃纳甚佳,夜寐安稳,病已愈,用散剂调理。
焦三仙各150克,鸡内金150克,砂仁3克,共研细末,每早晚各服9克,加糖9克,开水冲服,其味酸甜,又助消化,病后最宜。
[按]:中医所谓烂喉(疒丹)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猩红热。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属温毒之类。其临床特征以遍体痧疹如丹,并见咽喉红肿腐烂,故名烂喉(疒丹)痧。舌质红绛如杨梅,名杨梅舌,一身皮肤潮红,唯环口唇四周苍白,名口唇苍白圈。此二者具有诊断意义。中医认为本病为感受时气温毒,热毒入于营血,极易痉厥动风。故治疗必须用重剂清热凉血解毒,方克有济。切不可掺入风药发表。此例患者即典型的烂喉痔痧重症,故药诊即重用清热凉血解毒,随着热毒渐消,于原法中逐渐增加育阴之药如玄参、生地黄、北沙参等,终以调理肠胃为善后之法。虽有以后天补先天之语,而用药却以疏调肠胃为主,可见本病恢复期也不宜补。
医案核心:温毒炽盛,气营两燔的传变与治疗
阶段 | 初诊 (危重期) | 二诊 (转机期) | 三诊 (恢复期) | 四-五诊 (善后期) |
---|---|---|---|---|
病机 | 气营两燔,热毒壅滞 | 热毒见退,营阴大伤 | 余热未清,阴液耗伤 | 邪去正虚,胃阴未复 |
治法 | 凉营透斑,清气泄热 | 清透热毒,凉营育阴 | 甘寒育阴,凉营解毒 | 调理肠胃,后天补先天 |
关键药物 | 犀角、生石膏、元参 (大剂) | 减犀角,增 银花、连翘 | 去犀角、石膏,用 生地、沙参 | 焦三仙、鸡内金 (散剂) |
标志 | 杨梅舌、扁桃体化脓、高烧 | 痧已透,神清,热减 | 热退,痧退,脱屑 | 纳佳,寐安,脱屑 |
深度解析与学习要点
一、辨证要点(温毒充斥气营)
患者症状是“烂喉痧”的典型危重表现:
热毒壅盛:高烧(39.5℃)、咽痛喉肿、扁桃体化脓有白腐。此为气分热毒炽盛。
窜扰营分:
皮肤丹痧:全身皮肤斑疹红晕。
杨梅舌:舌红尖部起刺,状似杨梅。这是热毒入营的 特异性指征。
口周苍白圈:是猩红热的另一特征性表现。
唇焦破裂流血:热盛动血,耗伤阴液。
阴液耗伤:舌质绛且干、小便赤短。提示热毒已严重损伤营阴。
腑气不通:大便二日不行,使邪无出路。
诊断:温邪蕴热,气营两燔,烂喉痧重证。
二、治法与方药:清气凉营,力挽狂澜
面对如此危局,赵老立 “凉营透斑,清气泄热” 为法,采用 “气血两清” 的策略,方药力道千钧。
初诊方(连翘、忍冬花、紫草、生石膏、知母、元参、生草、地丁、花粉、僵蚕、杏仁、鲜茅芦根、香犀角)
此方是 化斑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 的合方化裁,旨在扑灭燎原之火:
药物 | 功用 | 解读 |
---|---|---|
香犀角 (0.6克冲) | 君药。凉血解毒,清心安神 | 咸寒入血,清解血分热毒,防止热陷心包,是抢救危症的要药。(现代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 |
生石膏 (24克)、知母 | 臣药。清气分炽热 (白虎汤) | 直折阳明气分嚣张之火,与犀角共成气血两清之势。 |
元参 (45克) | 臣药。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 用量巨大,一为救灼伤之阴液,二为解喉间之热毒。 |
连翘、银花、地丁 |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 协助清气分热毒。 |
紫草 | 凉血活血,透疹解毒 | 专入血分,助犀角凉血透疹。 |
鲜茅根、芦根 (各45克) | 生津止渴,凉血利尿 | 用量大,生津液的同时导热邪从小便出。 |
僵蚕、杏仁 | 宣肺利气,化痰散结 | 针对咽喉肿痛,恢复肺气宣降。 |
全方集“辛寒清气、咸寒凉血、甘寒生津、苦寒解毒”于一体,多管齐下,力重效宏。
三、诊疗进程:步步为营,善后独具匠心
初诊 → 二诊:重剂遏制,初见转机。两剂后,痧疹透齐,神清热减,证明治法正确,危局得控。二诊调整,减少犀角用量,增加银花、连翘至30克,重在清透余毒。
三诊:转向育阴。热势大退,治疗重点转为 “甘寒育阴” (生地、沙参、知母),清除余热的同时,大力补充被耗伤的津液。
四诊 → 五诊:调理脾胃,轻灵善后。这是赵老思想的亮点。大病初愈,患者并非大虚,而是脾胃功能未复。故不用滋腻厚补,而是用 “调理肠胃” 之法。
四诊:用沙参、生地益胃阴,赤白芍和营血,冬瓜皮、茯苓皮利湿,焦麦芽、鸡内金消食导滞。
五诊:散剂调理。用 焦三仙、鸡内金 研末冲服, “其味酸甜,又助消化” 。此法极尽轻灵之妙,旨在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开启后天之本,让饮食水谷自然转化为气血,从而达到 “以后天补先天” 的目的。此法非常适合儿科及病后调理。
总结与启示
治温毒须“有胆有识”:面对气血两燔的危重证,必须 “方证相符,药量足备” 。赵老用石膏、元参、茅芦根均至24-45克,体现了“大病须大药”的胆识。
阶段论治,层次清晰:治疗遵循 “清解→育阴→调理” 的清晰流程。热盛时全力攻邪;热退时及时救阴;愈后则轻灵调中。环环相扣,毫不含糊。
善后重在“运”不在“补”:赵老的善后思想极具特色。他认为病后机体最需要的是 恢复功能,而非蛮补。通过轻灵的消导之品(焦三仙、内金)唤醒脾胃自身功能,是最高明的补法。
辨证眼目至关重要:“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皮肤丹痧” 是诊断烂喉痧的关键特征,医者必须熟记于心。
这则医案全面展示了赵绍琴先生作为温病大家,处理急危重症时的高超技艺和完整思路,其辨证之精、立法之严、用药之巧、善后之妙,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诊疗范本,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