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份对赵绍琴先生辨治烂喉痧经验的详细分析、解读与总结。
赵绍琴先生辨治烂喉痧经验分析
核心病机: 温毒热邪深入营血,阴液大伤,痧疹郁闭未透。
基本治则: 凉营育阴,清热解毒,佐以宣透。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友琴先生辨治烂喉痔痧的经验》
赵绍琴先生辨治烂喉痔痧的经验
温邪化热,深入营血,郁于肌表,发为温疹,遍体隐约,舌干绛液少,脉弦滑急数,心烦不寐,咽肿且痛,大便未解,此为温疹重证,阴分大伤,出而未透,亟以凉营育阴宣透为务。
生地黄一两,玄参一两,蝉衣一钱,僵蚕二钱,连翘三钱,银花一两,生石膏一两,知母三钱,鲜石斛五钱,鲜芦根一两,安宫牛黄散三分,二次分冲。
一、 辨证要点分析
赵绍琴先生对病情的判断极为精准,其辨证抓住了几个核心要点:
病位:深入营血
舌象: “舌干绛液少” – 舌质绛红色是热入营血的标志性舌象;“干而液少”表明热邪炽盛,已严重灼伤营阴。
神志: “心烦不寐” – 营气通于心,热扰营阴,心神不宁。
正虚关键:阴分大伤
“阴分大伤”是本案的突出特点,也是治疗的难点和重点。热邪愈盛,伤阴愈重;阴液愈亏,则虚火愈旺,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所有症状如舌干、咽痛、心烦皆与此相关。
核心矛盾:出而未透
“遍体隐约”、“出而未透” – 痧疹因阴液亏虚,无以作汗,加之热邪郁闭,导致不能畅发。疹出不透,则热无外达之机,邪无出路,病情极易内陷生变(如昏厥、动风)。因此,治疗必须在大力滋阴的基础上,兼以宣透。
气营两燔
虽然病位重点在营血,但“咽肿且痛”是热毒上攻的表现,“大便未解”提示腑气不通,热毒内蕴,说明气分热邪依然炽盛。并非单纯的营血分证。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赵绍琴先生的处方完美体现了其辨证思想,攻补兼施,清透结合。
治法: 亟以凉营育阴宣透为务
“亟”字体现了病情的危急和治疗的紧迫性。“凉营”、“育阴”、“宣透”三大法并行不悖,缺一不可。
方药组成与思路:
大力滋阴,壮水制火 – 治本之策
生地黄一两、玄参一两、鲜石斛五钱: 三药为君,用量巨大。生地、玄参直入血分,滋阴凉血,清热解毒;鲜石斛滋养肺胃之阴,生津止渴。此三药针对“阴分大伤”的核心病机,旨在补充阴液,从根源上制约阳热。有阴液,汗源才足,痧疹才有外透的基础。
清气凉营,清热解毒 – 祛邪之道
生石膏一两、知母三钱: 此乃白虎汤之主药,擅清肺胃气分炽热,针对高热、口渴等气分证候,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思路。
银花一两、连翘三钱: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既清气分热,又解血分毒,还能助疹外透。
轻清宣透,疏达郁热 – 给邪出路
蝉衣一钱、僵蚕二钱: 此二药源自杨栗山之“升降散”,功能轻扬宣散,透热外达,疏解郁热。在大量滋阴清热药的基础上,用此轻灵之品,旨在宣通郁闭,使内陷之热毒有外透之机,促使痧疹畅发。此为画龙点睛之笔,避免了单纯凉遏导致冰伏邪气的弊端。
生津泄热,预防止陷 – 防变之谋
鲜芦根一两: 清热生津,利尿泄热,为热邪提供下行之路。
安宫牛黄散三分冲服: 营阴大伤,热邪深陷,有内闭心包、发展为神昏谵语之虞。提前使用安宫牛黄散,意在清心开窍,预先防止邪气内陷,是极高明的“治未病”思想。
三、 总结与学习要点
抓主要矛盾: 在“热毒”与“伤阴”这一对矛盾中,赵绍琴先生明确指出本案“阴分大伤”是更核心的矛盾。因此治疗上滋阴的力度甚至超过了清热,重用生地、玄参各一两,此为扶正以祛邪。
透疹的特色: 对于阴伤所致的疹出不透,他并非采用辛温发汗(此为禁忌),也不是单纯苦寒清热(恐冰伏邪气),而是在大剂滋阴之中,佐以蝉衣、僵蚕等轻清宣透之品,既能透邪,又不伤阴。此法对后世治疗阴虚感温、疹出不畅者启迪深远。
气营两清: 方中同时使用了清氣分的石膏、知母和凉营血的生地、玄参,并配伍银花、连翘沟通气血,是典型的气营两清法。
预见性用药: 使用安宫牛黄散防止神昏,体现了温病学家“先证而治,防患未然”的高级思维。
与赵绍琴先生医案的对比:
相同点: 均强调禁用辛温风药;均重视透邪外达(都用蝉、僵);均采用气营两清之法。
不同点: 其子赵绍琴在案中面对的是误治后的“火郁内闭”,故首诊更侧重用升降散(姜黄、大黄) 宣郁散火,开畅气机;而赵友琴此案面对的是典型温病发展后的“阴伤郁闭”,故治疗首重大剂滋阴,透邪为辅。二者同中有异,各臻妙境。
此方案充分展现了赵绍琴先生作为温病名家的深厚造诣,其辨证之精详、用药之胆识、思路之缜密,值得反复揣摩学习。